众所周知,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经济实力的较量。在侵华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的经济实力确实远超中国。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巧妙地抓住了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战略机遇,通过大发战争财实现了经济腾飞。当时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量呈爆发式增长,各类工业制品远销海外,国内制造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原本以农业为主的日本社会开始向工业化国家快速转型,钢铁产量连年翻番,工厂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
然而这种表面繁荣并未持续太久。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犹如一盆冷水,将日本的经济泡沫彻底浇灭。与欧美国家出现的倾倒牛奶等经济危机现象不同,日本的经济衰退表现得更为隐蔽却更加严重。在这场危机中,日本农民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反常现象:越是丰收的农户反而越要忍饥挨饿。究其原因,在于稻谷价格暴跌,农民辛苦劳作收获的粮食卖出后,所得收入甚至不足以缴纳苛捐杂税。这种丰年饥荒的怪象,深刻反映了当时日本农村经济的畸形发展。 根据日本学者编撰的《社会现象史》中的详细记载:种植稻米的农民,平日里几乎吃不到自己种的大米,一年中能够吃上白米饭的日子屈指可数,最多不超过四五十天。在那些吃不起大米的日子里,日本农民只能以杂粮充饥。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靠粟子、山芋等粗粮果腹,珍贵的白米要优先供给老人和病人。对于农村青年来说,要想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军入伍——因为只有军队才会免费提供大米作为军粮。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的日本农村还出现了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村庄里几乎看不到年轻女性的身影。这些正值妙龄的少女都去了哪里?残酷的现实是,由于极端贫困,这些女孩大多被父母以100日元左右的价格卖给了人贩子。在那个年代,100日元仅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父母们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实属无奈之举——与其让女儿在家中活活饿死,不如给她们一条生路。然而这些被卖掉的少女,绝大多数最终沦落风尘,在妓院中度过悲惨的一生。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正是日本经济全面崩溃的最真实写照。 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选择了最危险的转嫁方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在占领区疯狂掠夺各类战略物资,将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人民。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民生凋敝,饿殍遍野。为了维持战争机器运转,日本政府大肆鼓吹武士道精神,用军国主义思想麻痹民众,将整个国家推向了战争的深渊。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不仅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让日本自身付出了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