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国际法的框架下,主权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陆地、海洋、山川、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这些区域的地下空间和上空,统称为领土、领海或领空。这些概念构成了现代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而在中国古代,王朝实际控制的疆域则被称为版图,这个称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所谓版图,特指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疆土范围。其中图字容易理解,指的是地图;那么版字又作何解释呢?让我们通过历史文献和文物资料,深入探究这个古老概念的演变历程。
关于版图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现存最早的明确记载见于《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三曰听闾里以版图。这段文字表明,早在周代,版图就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直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后,版图的含义才逐渐与西方领土概念相融合。在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简牍中,我们还能看到当时官员使用版图进行人口统计和土地管理的具体记载。 图在古代特指舆图,即地图的统称。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道:天为盖,地为舆,因此地图被称为舆地图或舆图。但需要区分的是,舆图与版图中的图存在重要差异:舆图主要记载山川地貌和行政区划,而版图中的图则专指用于行政事务的地图,特别是与赋税徭役相关的行政区域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的场景,生动展现了这种行政图的实际运用。考古发现的汉代《驻军图》和唐代《长安城图》等实物,都印证了古代行政图的精细程度。 关于版的含义,东汉经学家郑司农明确指出:版,户籍也。清代学者李钟伦进一步阐释:载人民、土地者,曰版图。这些注解清晰地表明,在古代行政体系中,版指的是户口登记册,图则是疆域地图,二者共同构成了王朝统治下人口与土地的管理基础。《清史稿》中的记载国家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更是精辟地概括了这一概念。19世纪初,传教士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将版图解释为帝国的统计报告,帝国的范围和人口,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从出土的秦代迁陵县户籍简和唐代敦煌户籍文书可以看出,古代版籍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 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西方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地理知识。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和南怀仁的《坤舆全图》等作品,彻底颠覆了中国人传统的天下观念。这些精确的世界地图让中国知识阶层首次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众多国家之一,并非世界的中心。这种认知革命直接影响了清朝统治者,促使康熙、乾隆、嘉庆三朝都组织编纂了详尽的《皇舆全图》,其中嘉庆年间的版本尤为完备。故宫博物院现藏的这些地图实物,见证了当时测绘技术的高度发展。 清朝前期,传统的天子有道,四夷守边疆观念仍占主导地位。理藩院将俄罗斯列为北藩的做法,充分说明当时尚未形成现代领土概念。但随着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以及持续不断的边界冲突,清朝的疆域观念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乾隆皇帝对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回应:天朝疆界分明......天朝尺土俱归版图,虽然表现出闭关锁国的态度,但也反映出主权意识的觉醒。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乾隆朝边境巡查档案,详细记录了当时对边界管理的重视程度。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行径强烈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面对领土被蚕食的危机,民国政府甫一成立就颁布《临时约法》,明确宣布大中华领土无论现在及将来,在区域中者,受同一政府之统治。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更进一步,用领土概念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版图表述。这一时期的海关档案和边界条约原件,清晰地记录了中国从传统疆域观念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过程。 纵观历史,从19世纪开始,在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中国不得不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觉醒。这一转变使得版图这个古老概念,逐渐演变为具有明确主权内涵的现代领土概念。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思想观念的变迁史,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