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67年:汉宣帝调整军事部署,张安世统领未央、长乐两宫卫尉及长安十二门警卫部队和北军。
2.前18年:西汉孝景帝祭庙北门失火。
3.1902年:湖南邵阳贺金声领导反帝起义,竖“大汉佑民灭洋军”旗帜,不久失败。
4.1937年:中日两军鏖战平型关内外。
5.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缓解天津供水困难。
6.2012年:中央气象台将钓鱼岛及周边海域天气预报纳入国内城市预报。
1.1297年:苏格兰军队在斯特灵桥之役中击败英格兰军队。
2.1609年:亨利·哈德逊登陆曼哈顿岛,命名哈德逊河;西班牙开始驱逐摩利斯科人。
3.168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围攻维也纳。
4.1776年: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和谈在斯塔腾岛破裂。
5.1973年:智利发生军事政变,皮诺切特执政,总统阿连德殉职。
6.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坍塌,五角大楼部分被毁。
在华北平原的东部,有一座因漕运而兴的城市——天津。它的名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河流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交织。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九河下梢”的天津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海河水系上游来水锐减,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加之连续干旱,百姓喝的是咸苦的滦河水、污染严重的海河水,甚至是符合标准就算“合格”的“回用水”。缺水,成了制约天津发展、影响百万市民日常生活的切肤之痛。
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引滦入津!这是一项跨流域、超大型的调水工程,其宏大构想是将滦河水系与海河水系连通。工程需在燕山山脉的群岭之中开凿一条逾12公里长的引水隧洞,这被视为整个工程的“咽喉”,任务极其艰巨。1981年,这支开凿“咽喉”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刚刚脱下军装、集体转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和天津驻军一九八师官兵肩上。“新中国最长的引水隧洞”将由子弟兵用热血和汗水来贯通。
1981年深秋,铁道兵第八师先头部队率先开进河北省迁西县景忠山下的工地。他们面对的是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战士们常常在齐腰深的冷水中作业,用身体堵住突发的涌水,甚至冒着塌方的危险抢修支撑。为了抢工期,许多战士连续数月不曾走出山洞,见不到阳光。他们不仅战胜了复杂的地质条件——总计遇到了170多次塌方和难以计数的涌水,更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创造了单口月进尺212.5米的全国掘进纪录,将原定三年的洞挖任务,硬是提前到了惊人的一年零四个月。
在子弟兵于深山攻坚的同时,整个天津市也仿佛一座巨大的战场。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市一盘棋,全民搞引滦”的壮观场面。超过20万天津市民作为义务劳动大军,奔赴开挖明渠、修建水库、铺设管线的工地。从党政干部到在校学生,从工厂工人到街道居民,人们利用业余时间,扛起铁锹,推起小车,为家乡的“生命线”添砖加瓦。那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号子声、机械轰鸣声交织成一曲雄壮的建设交响乐。
1983年9月5日,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依次提闸,清澈的滦河水犹如被驯服的巨龙,沿着蜿蜒的渠道,奔腾而下。它流经那条子弟兵用生命铸就的隧洞,穿过州河,注入尔王庄水库进行调蓄,最后通过近百公里的专用输水管道,直奔天津。1983年9月11日,是一个载入天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甘甜的滦河水正式流入千家万户。许多天津市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他们小心翼翼地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流出的清水,迫不及待地接上一杯,一饮而尽——那清冽甘甜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更是幸福的味道。
引滦入津工程仅用了短短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便宣告通水,其建设速度之快、质量之优,创造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彻底改变了天津的城市命运,不仅解决了市民的饮水问题,也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更凝聚了军民一心、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它依然静静地流淌,滋养着这座它深爱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