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个问题
提到唐朝的历史,李世民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的功绩和影响力贯穿了整个唐朝的建立与兴盛。然而,在探讨他的事迹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李渊为何能在短短七年内迅速统一天下?
通常的解释会归功于李世民的卓越军事才能。隋末唐初,虽然涌现出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但真正能称得上“战神”的仅有两人。第一位便是李世民本人。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了薛仁杲、刘武周和宋金刚等割据势力,并在虎牢关之战中,以少胜多,一举击溃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彻底扫清了大唐统一天下的障碍。可以说,李世民才是大唐真正的奠基者,而非李渊。这一观点在后世得到了广泛认可。例如,武则天时期,名臣狄仁杰在劝谏她将政权给李唐宗室时,首先强调的就是李世民的功绩,而非李渊的贡献。
第二位“战神”则是李靖。然而,李靖的军事才能虽然同样杰出,但他在大唐建立初期并未获得与李世民同等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李渊对他的信任不足。例如,在征讨萧铣的战役中,尽管战略由李靖提出,但李渊却任命李孝恭为主帅,而李靖担任行军长史。虽然李渊曾表示“三军之任,一以委靖”,但这种安排仍然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其根源在于,李靖曾在李渊晋阳起兵时向隋朝告密,导致李渊始终对他心存芥蒂。因此,尽管李靖后来成为大唐的军事支柱,但在开国初期,他并未能与李世民并肩作战。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李渊的权谋智慧。在瓦岗寨李密势力如日中天时,李渊巧妙地以退为进,主动写信奉承李密,称其为“天下共主”,使李密放松警惕,转而与王世充在洛阳激战,消耗了大隋的精锐力量,从而为李渊父子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李世民如猛虎般勇猛,而李渊则堪称隋唐第一的“老狐狸”。他的权谋手段为李世民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在评价唐朝开国历史时,我们既要看到李世民的赫赫战功,也不能忽视李渊在背后的运筹帷幄。
---
二、 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则更为扑朔迷离:为何会发生玄武门之变?
根据现有史料,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李世民在生死存亡之际的绝地反击。当时,李渊明显偏向太子李建成,而李建成与李元吉联手,对李世民展开了一系列打压。他们曾试图用烈马摔死李世民,甚至以毒酒谋害他;此外,他们还试图收买秦王府的将领,如尉迟恭,并借李元吉出征之机,挖走程咬金等猛将。面对如此险境,李世民若再不反击,恐怕只能坐以待毙。这些记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出自《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因此,可以推断,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极端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然而,尽管史料记载清晰,但许多细节仍令人费解。例如,李渊为何会在政变发生时“泛舟湖上”?作为皇帝,他本应在皇宫内处理政务,为何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置身事外?更令人疑惑的是,当尉迟恭提着李建成的头颅前来,声称“太子谋反,秦王派我来保护陛下”时,李渊的反应却显得异常迟钝。他既未立即调兵镇压,也未表现出应有的震惊,而是迅速承认了李世民的胜利。
这些细节表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可能比表面记载更为复杂。李渊是否早已被李世民控制?还是他早已察觉政变,却选择默许?作为皇帝,他为何在关键时刻表现得如此被动?这些问题至今仍无定论。
最合理的解释是,李渊在太子与秦王之间的权力斗争中逐渐失去掌控。他既无法压制李世民的势力,又无法彻底支持李建成,最终导致局势失控。因此,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相残的悲剧,也是李渊政治平衡失败的体现。
---
三、 第三个问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他为何会强占弟媳杨氏?
杨氏,史称“巢王妃”,本是李元吉的王妃。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被杀,而李世民随后将杨氏纳入后宫。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甚至一度考虑立杨氏为皇后,最终因魏征的劝谏而作罢。
这一行为看似荒诞,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政治考量。一种普遍的解释是,杨氏出身“弘农杨氏”——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杨坚、杨广均出自这一家族。因此,李世民占有杨氏,可能是为了拉拢这一势力。
然而,这一解释并不完全成立,因为李世民的后宫中早已有一位杨妃——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若仅为政治联姻,杨妃的作用显然更大。因此,李世民强占杨氏,可能更多出于个人情感或权力象征。
此外,李世民并非仅纳杨氏一人。据《资治通鉴》记载,他还曾将谋反的庐江王李瑗之妃纳入后宫,并在与宰相王珪的对话中直言不讳地表示欣赏。王珪虽劝谏,但李世民仍坚持己见。
这些行为表明,李世民在掌握至高权力后,逐渐展现出对美色的贪恋,甚至不惜挑战伦理界限。因此,强占弟媳的背后,既有政治因素,也有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