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的传奇人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古语道出了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艰辛与荣耀。自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来,寒门学子终于看到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希望。在科举制度的最高殿堂——殿试中脱颖而出的第一名,被尊称为状元,这个称号后来更成为各行各业佼佼者的代名词。
从隋唐初创到清末废止,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产生了777位文武状元。对绝大多数读书人而言,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就如同鲤鱼跃过龙门,象征着仕途坦荡、前程似锦。而在这众多状元中,第一个在史册上留下明确记载的,便是隋唐之际的孙伏伽。
独特的仕途轨迹
与一般状元寒窗苦读—科举及第—步入仕途的传统路径不同,孙伏伽的仕途经历颇为特殊。由于隋唐之际科举制度尚处初创阶段,他的晋升之路呈现出先为官—后科举的独特模式。早在隋朝时期,孙伏伽就已经在官场崭露头角,担任万年县法曹一职,相当于今天县级司法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审理案件、维护地方司法秩序。
隋朝覆灭后,孙伏伽审时度势,选择归顺新兴的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他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状元。这一成就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无上荣耀,也为后世科举制度树立了标杆。
直言敢谏的品格
在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初唐时期,出身平凡的孙伏伽能够获得李渊、李世民两代帝王的器重,并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靠的绝不仅仅是状元的光环,更是他忠诚耿直、敢于直言的品格。
作为从隋朝归顺的官员,孙伏伽亲身经历了隋末的战乱与动荡,对隋朝覆灭有着深刻的认识。李渊统一天下后,孙伏伽向他提出了三条振聋发聩的谏言:首先,他建议君主应当虚心纳谏,认为只要有敢于直言的能臣辅佐,即便君主偶有过失,也不至于失去天下;其次,他批评隋炀帝沉溺于奢靡享乐,导致朝廷风气败坏,劝诫李渊戒除荒淫,为百姓树立榜样;最后,他引用性相近,习相远的古训,指出隋朝灭亡部分原因在于皇帝宠信奸臣,建议君主应当谨慎选拔贤能,特别要注意皇子身边的人选。
这些切中时弊的谏言让李渊深受触动,他感叹朝中多是阿谀奉承之辈,鲜有如此坦诚直言之士。于是李渊不仅赏赐孙伏伽三百匹绢布,还提拔他为治书侍御史。有趣的是,当孙伏伽领到官职委任书回家时,家人欣喜若狂,而他本人却只是淡然一笑,仿佛这不过是寻常小事。
为民请命的担当
在李渊在位期间,孙伏伽多次为民请命,直言进谏。他是最早向新登基的李渊提出治国建议的官员之一,因此获得破格提拔。面对战乱频仍、赋税沉重的社会现实,孙伏伽多次上奏,恳请李渊整顿赋税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李渊对他的直言不讳十分欣赏,曾对宠臣裴寂感叹:孙伏伽真是个正直之臣,愿所有大臣都能效仿他。
唐军攻下洛阳后,李渊虽下令大赦天下,却又想惩罚敌军党羽,将他们流放边远。孙伏伽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劝谏道:陛下切莫失信于天下,唯有如此,百姓才会真心敬畏和信服您。他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一旦发现官员怠慢救灾,必定上奏弹劾。可以说,孙伏伽在李渊朝的地位,堪比后来李世民朝的魏征。
贞观时期的直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封孙伏伽为乐安县男(男是古代一种爵位,附带食邑)。有人认为他可能是李世民的支持者,甚至可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无论如何,他的直言敢谏确实获得了李世民的青睐。
《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即位不久,曾判处一名元律师死刑。朝中无人敢反对,唯独孙伏伽挺身而出,指出此罪不至死,劝皇帝慎用刑法。李世民采纳建议后,竟赏赐给孙伏伽隋朝兰陵公主曾居住过的园子,价值百万钱。当魏征询问为何如此重赏时,李世民解释道:我刚继位时无敢直言者,孙伏伽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我奖赏他,目的就是鼓励臣子敢于进谏。这堪称李世民版的千金买马骨,显示了孙伏伽在朝中的特殊地位。
《资治通鉴》和《御史台记》还记载了孙伏伽死谏的故事:酷爱打猎的李世民一次率侍卫出猎,孙伏伽苦劝:天子住九重宫门,出门需戒备,不仅是威仪所需,更为保重龙体,亲自射猎是王爷时代的行为,皇帝不应再冒险。李世民闻言大怒,威胁将其处斩。孙伏伽昂然回应:宁愿与关龙逢(夏桀时代直言谏死的忠臣)为邻,也不愿侍奉不听劝谏的君主。这番将李世民比作暴君夏桀的言论,反而让皇帝冷静下来,不仅收回成命,还任命他为三品御史大夫。
晚年与历史地位
孙伏伽虽在隋朝出仕,但主要政治活动在唐高祖和太宗时期。他在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654年)因年老辞官,四年后在家中安详离世。提及唐初谏臣,人们多想到魏征,但孙伏伽的胆识与担当丝毫不逊色。贞观时期之所以能涌现众多敢言之臣,正是因为皇帝虚心纳谏的政治氛围。若君主刚愎自用,随意杀戮,即便是状元郎和名臣,恐怕也难以畅所欲言。
孙伏伽作为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位状元,他的人生轨迹和从政经历,不仅展现了科举制度初期的特点,更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地位不仅来自于功名,更源于为民请命、为国尽忠的品格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