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众来说,近代历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苦难史。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揭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在众多侵略者中,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尤为深重。
1894年甲午海战的硝烟还未散尽,1931年日本又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随后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浩劫,约3500万同胞在战火中丧生,锦绣河山被铁蹄践踏得千疮百孔。这段刻骨铭心的民族伤痛,永远铭刻在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心中。
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长期处于冰封状态。转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池田勇人出任日本首相后,积极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1962年签署的《中日长期贸易综合协定》,为解冻双边关系迈出了关键一步。
1972年成为中日关系的转折点。这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历史性访华,成为战后首位踏上中国土地的日本首相。这次破冰之旅为两国关系翻开了新篇章。
随着首相交访的顺利推进,天皇访华也提上日程。1992年金秋十月,明仁天皇开启首次中国之行,这在中日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确保访问圆满成功,双方都做了周密准备。
在日本国民心中,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天皇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日本社会。由于皇室通婚传统,天皇家族存在轻微驼背等遗传特征,因此官方照片都需专业摄影师精心拍摄,以维护皇室形象。
然而在欢迎宴会上,一道中国名菜却引发风波。按照外交惯例,中方事先将菜单交日方确认。当看到大闸蟹时,日方代表立即提出撤换要求。难道是天皇对海鲜过敏?事实并非如此。
日方担心的是:剥食螃蟹时难免有失仪态。若天皇当众吃蟹的画面传遍世界,将有损皇室尊严。面对日方请求,中方经过慎重考虑后予以婉拒。眼看宴会临近,日方只能接受这个安排。
中方坚持保留这道菜的原因在于:大闸蟹是中华美食的瑰宝,在宴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实对于日方的顾虑,中方早有周全考虑。
当金黄饱满的大闸蟹上桌时,在场日方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原来中餐大厨已对螃蟹进行特殊处理:蟹壳预先开启,蟹肉整齐摆放,只需轻掀蟹盖即可享用。这样既保留了美食本味,又完美解决了礼仪难题。
这场螃蟹外交的圆满解决,既维护了天皇的尊严,又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中国厨师的高超技艺和外交人员的细致周到,让这次国宴成为外交史上的经典案例。
各国皇室礼仪确实各有讲究,但正是中方工作人员的专业与智慧,让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国际舞台再次得到彰显。这场宴会也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