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食盐可是个了不得的宝贝。那时候实行的是盐铁专营制度,朝廷把食盐买卖都牢牢抓在手里。要是有人胆大包天敢偷偷卖盐,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不过有意思的是,清朝时湖南明明规定要用淮盐,可市面上却到处都是广东来的粤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看看清朝的盐法规定。
按照大清律例,食盐买卖都是官府说了算。朝廷把全国分成几个大盐区,每个地区只能卖指定产地的盐,跨区买卖就是犯法。商人想卖盐得先花大价钱买盐引——就是官方发的卖盐许可证。而且每张盐引能卖的盐还有数量限制,多卖一斤都不行。为了管好这事,朝廷还专门设了盐运使这样的官职。
那粤盐是怎么跑到湖南来的呢?这得从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湖南正好卡在两淮盐区和两广盐区中间,虽然官方把它划给了两淮,但从地理上看归两广也说得通。
关键还在于运输成本。广东有三条水路直通湖南,运盐特别方便。反观两淮地区,到湖南要翻山越岭,还得逆流而上,运费贵得吓人。商人们算来算去,当然更愿意卖便宜的粤盐。
再说说老百姓的选择。清朝的盐政和明朝差不多,都规定百姓只能在固定地方买盐。可盐是天天要吃的,跑远路太麻烦。更糟的是,官盐商人要交各种费用,盐价自然水涨船高。相比之下,私盐便宜多了,老百姓当然更爱买。
虽然官府严禁私盐,但在高额利润诱惑下,还是有不少人铤而走险。慢慢地,卖私盐的人多了,大家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了。官府来抓人时,这些私盐贩子还会抱团反抗——反正被抓到也是死路一条。
粤盐进入湖南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一来多了选择,二来逼着官盐降价。要知道盐是生活必需品,官盐要是断供,老百姓可受不了。所以私盐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及时雨。
从汉武帝开始,官府就垄断了盐业。可权力越大腐败越严重,管盐的官员个个富得流油。商人被层层盘剥,最后只能抬高盐价,吃亏的还是老百姓。那些老实交税的盐商,很多都在亏本经营。
说到底,粤盐能在湖南流行,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运输便宜、价格实惠、质量又好。再严厉的法律也挡不住百姓的实际需求。清朝的盐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只顾着捞钱,根本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
对比后来的新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而清朝统治者只顾自己发财,自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告诉我们:违背市场规律的政策,终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