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裹挟着那些不愿前进的人们。当我们凝视过去,会发现人生何其短暂,往往转瞬即逝。千年岁月在历史长卷中,不过弹指一挥。
回望历史长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迷茫徘徊的过往,更有无数血腥征战的惨痛记忆。特别是在政权交替之际,百姓更是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每当王朝倾覆,君王自然难辞其咎。但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总有人为亡国之君开脱。在君贵民轻的封建观念下,不少臣子都曾为失德君主寻找各种借口。
这其中,姬宫湦(音shēng)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他有个响彻史册的谥号——周幽王。作为西周末代君主,他以昏庸无道闻名史册。而他的昏聩,又与一位绝色美人密不可分。
古语云英雄难过美人关,周幽王虽非英雄,却也未能逃脱美人关。可见美色确实是多数男子的软肋,像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的君子,实在是凤毛麟角。周幽王宠爱的美人名叫褒姒(史书作襃姒),随着西周灭亡,她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连太史公司马迁都将周幽王被擒杀的罪责归咎于她,在《史记》中明确记载: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
司马迁的这一论断影响深远,使褒姒成为公认的西周灭亡祸首。但一个王朝的覆灭,岂是一个弱女子能够左右的?为何偏偏是褒姒背上了这口黑锅?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后,这位绝代佳人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关于褒姒的结局,《史记》记载虽简,但其中一个字却透露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悲惨。在我们印象中,褒姒只是一个美女的名字。但据《史记索隐》记载:襃,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可见最初褒姒并非特指某个人,而是对襃国姒姓女子的统称。后来之所以成为专称,全因周幽王的这位宠妃太过出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她的非凡魅力,其美貌永载史册,成为绝世佳人的代名词。
周幽王继位第三年,为彰显武功,开始对周边小国用兵,襃国就是其中之一。面对西周大军压境,襃国无力抵抗。襃国君主见大势已去,主动求和,献上被誉为襃国第一美人的褒姒。周幽王见美人欣喜若狂,当即撤兵,携美而归。
褒姒入宫后很快为周幽王生下儿子伯服。在母凭子贵的封建时代,她仗着君王宠爱,不断吹枕边风,一心要废黜王后和太子。经过数年经营,终于在周幽王八年如愿以偿:褒姒登上后位,伯服也被立为太子。
被废的申后是申国国君之女。正是这位申侯,后来联合鄫国和西夷犬戎攻入镐京。时光流逝,周幽王却始终有个心结——他深爱的褒姒从不展露笑颜。虽然褒姒美艳绝伦,但缺少笑容总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为此周幽王绞尽脑汁,尝试各种方法逗她开心,却始终未能如愿。正如《史记》所载: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可能是褒姒笑点太高,也可能是确实没有值得她开怀之事。周幽王无奈之下悬赏求计。奸臣虢石父看到烽火台后灵机一动,建议点燃烽火戏弄诸侯,或许能博美人一笑。周幽王采纳建议,点燃了本应在紧急时刻使用的烽火。各地诸侯见烽火,以为王室有难,纷纷率兵勤王。赶到后却发现只是君王为博红颜一笑的闹剧。褒姒看到诸侯狼狈的样子,终于开怀大笑。《史记》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
周幽王沉醉于褒姒的笑容,却忽略了诸侯眼中愤怒的火焰。此后,只要想看褒姒笑,他就点燃烽火。反复几次后,诸侯再也不相信烽火信号了。就在周幽王沉迷美色时,被废的申后向父亲申侯哭诉冤屈。失去国丈地位的申侯怒不可遏,联合鄫国和犬戎大举进攻镐京。危急时刻,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救,诸侯却无人响应。最终犬戎攻破都城,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死后,倾国倾城的褒姒沦为犬戎的战利品。《史记》用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虏字记载:犬戎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这个字暗示了她的悲惨结局。当时犬戎还是未开化的野蛮部落,得到这样的绝色美人,自然不会以礼相待。从尊贵的王后沦为蛮族俘虏,褒姒尝尽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若能预见这样的结局,或许她就不会如此放纵。
西周的灭亡,表面上周幽王的昏庸和褒姒的蛊惑是主因。无论是烽火戏诸侯,还是废立太子,都有褒姒的身影。但深思之下,这真的是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吗?其实不然。自古以来,王朝兴衰取决于治国之道。若简单地将亡国之罪归于一个女子,说什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未免太过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