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登基称帝后,汉献帝被迫禅让皇位,被封为山阳公。面对这样的身份转变,汉献帝是否会心怀不满?他又为何不选择投奔当时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刘备呢?
其实,这样的结局对汉献帝来说并不意外。自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奉到许都起,他就彻底沦为了傀儡皇帝。
随着势力不断扩张,特别是统一北方后,曹操对这位名义上的天子越来越不屑一顾。汉献帝虽然心有不甘,但在重重监视之下,除了逆来顺受别无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物质待遇上并未亏待他,不仅保证其锦衣玉食的生活,还将三个女儿都嫁入宫中。
从某种程度来说,曹操对这位傀儡皇帝还算优待。若真有称帝之心,以曹操的权势早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些利害关系,久居深宫的汉献帝自然心知肚明。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后,曹丕果然逼迫汉献帝禅位。对此汉献帝早有心理准备。失去皇帝名号后,他反而如释重负——既保留了原有的优渥生活,又不必再担惊受怕。更关键的是,曹丕承诺允许他继续使用天子礼仪祭祀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颜面。
那么,汉献帝为何不投奔刘备呢?原因其实很现实:首先,刘备并非可靠的依靠。在汉献帝最需要支持时,这位皇叔始终按兵不动。即便后来占据荆州、益州,也从未想过营救皇帝。
更讽刺的是,得知曹丕称帝后,刘备立即在成都自立为帝。听闻此事,汉献帝只能报以苦笑——说好的兴复汉室转眼就成了自己称帝的借口,这让他看清了刘备的真实面目。
从安全角度考虑,投奔刘备更是险招。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当年项羽为独揽大权,就暗中除掉了名义上的君主楚怀王。汉献帝深知天无二日的道理,若贸然投靠,难保不会遭遇不测。
况且,历经沧桑的汉献帝早已没有雄心壮志。对他来说,能安度余生、保全性命已是万幸。最终他以山阳公的身份善终,而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却在263年向曹魏投降。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确实是最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