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军事实力与元朝和清朝相比确实稍显不足,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唐朝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当时,吐蕃王朝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其疆域之广几乎与唐朝相当。有趣的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恰恰与吐蕃的黄金时代重叠,这使得雪域高原首次出现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吐蕃政权。
这个时期的吐蕃不仅完成了对高原地区的统一,更发展出足以与唐朝及回鹘汗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初期,吐蕃的势力范围尚未完全覆盖整个高原地区。
吐谷浑的覆灭为吐蕃扫清了称霸高原的最后障碍。随着唐高宗时期吐蕃吞并吐谷浑领土,它一跃成为高原上最强大的政权,开始对唐朝边境构成直接威胁。面对这一局势变化,唐高宗的智囊团迅速做出反应,决定派遣名将薛仁贵率军征讨。然而大非川一役,唐军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唐蕃关系,使吐蕃从原先的附属国转变为与唐朝平起平坐的对手。
此战之后,吐蕃的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开始有计划地积蓄力量。唐玄宗在位初期,虽然吐蕃对唐朝的繁荣强盛心存忌惮,但由于唐朝在河西、陇右地区驻有十五万精锐之师,吐蕃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均告失败后,吐蕃甚至失去了对青海地区的控制,被迫向唐朝求和。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并未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吐蕃。
失去青海后,吐蕃转入战略防御,暗中发展实力。在杰出领袖赞普赤松德赞的领导下,吐蕃广纳贤才,储备资源。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为吐蕃提供了绝佳机会。当时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肃宗向回鹘求援,在调遣河西、陇右驻军东进平叛之际,吐蕃趁机蚕食陇右,攻占多处军事要地。
唐代宗即位时,安史之乱已进入关键阶段,唐朝将全部精锐调往东线,西部防御空虚。吐蕃抓住时机大举进犯,二十万大军直逼长安。当时城中守军寥寥,唐代宗仓皇出逃。吐蕃军队不仅洗劫了长安,还扶植了伪政权。所幸郭子仪闻讯立即率军驰援,成功收复京师。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回鹘军队已经撤离,唐军收复长安并未付出太大代价。这次胜利为吐蕃后续的军事行动增添了信心。
数年后,回鹘与吐蕃组成三十万联军,在唐朝叛军的配合下再度进犯长安。危急关头,唐代宗急召郭子仪勤王。郭子仪凭借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离间回鹘与吐蕃的联盟,转而与唐朝结盟。唐回联军对吐蕃展开猛烈反击,使其损兵折将近十万。经此一役,吐蕃元气大伤。
然而到唐代宗统治后期,唐朝国力已明显衰退,面对吐蕃和回鹘的联合攻势显得力不从心。不过唐朝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成功挑拨吐蕃与回鹘反目,暂时缓解了军事压力。吐蕃在河西走廊的胜利使其一度成为东亚强国,但长期与回鹘的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力,迫使其将目光再次转向唐朝。
但唐朝并非轻易可欺。吐蕃在与突厥、回鹘的长期征战中已显疲态。随着内部权力斗争加剧、管理体系涣散以及底层民众起义不断,曾经强盛的吐蕃王朝最终走向分崩离析。各地藩王纷纷自立,统一的吐蕃政权在雪域高原上彻底瓦解。
尽管唐朝在直接军事对抗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其军事实力仍不容小觑。据统计,唐朝共有一百零八位名将,其中包括三十六位元帅和七十二位大将,形成了强大的军事指挥体系。虽然与吐蕃长达两百年的较量异常艰难,但在此过程中,唐朝展现出的综合战力丝毫不逊于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元清两朝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其骑兵部队确实骁勇善战。但值得注意的是,吐蕃的衰落实际上为这两个王朝的崛起扫除了最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