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猛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常遇春、袁崇焕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将领,名气虽不及前两位,但论勇猛程度却无人能及。他就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曹文诏。《明史》中这样评价他:曹文诏等人凭借骁勇善战的天赋,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堪称万人敌。与周遇吉、黄得功一样,曹文诏也是从辽东起家,最终成为大明最忠诚勇猛的将领之一。
在陕西征战时,曹文诏以铁血手段著称。1630年担任延绥东路副总兵期间,他对农民起义军展开了残酷镇压。在血战中,他先后击败了王嘉胤、点灯子等多支起义军。与其他明军将领不同,曹文诏从不接受投降,每次都将敌军赶尽杀绝。更令人胆寒的是,他的侄子曹变蛟也继承了他的作风,战场上从不留活口。
曹文诏最令人称奇的是他无所畏惧的作战风格。面对数万敌军精心设下的埋伏,他不仅毫不退缩,反而身先士卒,手持长矛冲入敌阵。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让敌军闻风丧胆,往往还没交战就已溃不成军。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士气如虹,多次以少胜多,将伏击者杀得片甲不留。
从1630年到1633年,曹文诏在前线征战三年未尝败绩。据奏报统计,他的部队累计斩首36600余级,战功无人能及。在他的铁腕镇压下,陕西的农民军被迫逃往山西。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流贼抢有限,曹兵害无穷。流贼抢民财,曹兵杀民命,足见其威名之盛。
崇祯皇帝对曹文诏青睐有加,又派他前往山西平叛。虽然只有3000人马,但曹文诏在汾河、盂县等地连战连捷,很快就肃清了山西境内的农民军势力。他作战如行云流水,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后来为抵御清军,曹文诏被调往大同,但因寡不敌众而战败,被发配边疆。崇祯念其战功,又派他前往河南镇压农民军。当时河南农民军声势浩大,行军时人喊马嘶,声震四野。1635年农民军攻入凤阳,掘了明朝皇陵,崇祯震怒,下令半年内剿灭所有农民军。曹文诏在商州、金岭川连战告捷,面对数万农民军家属,他毫不留情地下令全部处决,妇孺的哭喊声震天动地。
1636年,李自成等集结20万大军围攻6000明军。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洪承畴命曹文诏率3000人反攻。曹文诏一路追击至甘肃,却在湫头镇陷入数万骑兵的埋伏。眼见突围无望,这位铁血将军不愿受辱,毅然拔剑自刎。如今在甘肃正宁县,仍立有一块七尺多高的石碑,详细记载了这位猛将的殉国经过。
曹文诏一生骁勇善战,对大明忠心耿耿。虽然杀戮过重常遭非议,但其勇猛程度确实无人能及。他战至最后一刻仍不屈不挠,无愧于大明第一猛将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