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儿子当中,只有四个人是有能力被选为继承人的:李承乾、李恪、李泰、李治。
李承乾:李世民的嫡长子,遵照儒家思想的嫡长继承制,选为皇太子,顺理成章的。
可惜,李承乾天生跛脚,养男宠,有失人君之相,遭遇李世民的多次训斥之后,患得患失,最终走上造反之路,天理难容,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
李恪:李世民次子,封吴王,庶出,母亲是隋炀帝之女,善武,能征善战,性格很像李世民。
遗憾的是,李恪身怀前朝血脉,李世民担心被前朝余孽有机可乘,颠覆李家江山,断了李恪继位的可能。
偏偏李世民给他来了一句:英果类我。激发了李恪不该有的野心,造反夺位失败,走上末路。
李泰:李世民嫡次子,封魏王,善文,在文政一图造诣不凡,如果当了皇帝,就算不能开疆拓土,以他的能力,当个治世明君是完全没问题的。
在李承乾被废后,他原本是最有可能当储君的,只是李世民最后考验他时,问了一句:你当了皇帝,如何对待你的嫡亲兄弟李治?
李泰急于表诚意,张口就来了一句:等我当了皇帝,百年之后,杀了自己的所有儿子,把皇位让给李治。
不料,这话没有迎得李世民的亲赖,反而弄巧成拙。他为了皇位,能够毫不犹豫的说出对自己所有的儿子下杀手的话,这样的人是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
作为帝王,是需要有杀伐果决的魄力,却不需要六亲不认、自私自利的小人。这样的人即使答应的再好,也不能信,因为他的心是阴暗的,又怎么可能善待兄弟,军民臣贤?
所以,李泰因为自己的一句话错过了皇位,他无奈参与造反活动,彻底断绝了最后一丝争储的可能。
李治:李世民的嫡三子,为人温和,性格谦逊,文武兼修,不论是身份,还是能力,是除了其他三人之外,唯一能胜任帝位的人选。
虽然性格有些软弱,在李世民看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更何况李世民没有了其他选择的机会,再加上有长孙无忌为首的重臣支持,权力也能平稳过渡,李世民选择他当储君,就是最合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