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朝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过很多人对这两个朝代的了解,可能仅限于知道一些著名人物,比如唐宋八大家这样的文化名人。其实,这两个朝代在军事防御策略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最终也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唐朝建立初期,北方边境一直面临着匈奴的威胁。起初,匈奴表现得还算规矩,他们曾派使者觐见唐王,请求在边境建立贸易城市。唐王觉得这个提议不错——既能避免战争,又能促进经济发展,于是欣然同意了这个请求。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北方地区经常遭遇天灾,每当匈奴遭遇自然灾害,他们的经济就会遭受重创。没有足够的物资进行贸易交换时,匈奴人为了生存,就开始劫掠唐朝边境的百姓。消息传到唐王耳中,他勃然大怒,立即派兵反击。经过几次这样的冲突后,唐王决定在边境长期驻守重兵,以防备匈奴的侵扰。
这种防御策略导致唐朝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边境,而内地只保留了少量兵力,形成了外实内虚的防御体系。正是这种兵力部署,为后来宋朝取代唐朝创造了条件。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的。按理说应该会有唐军阻止他,但实际上他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攻入了都城。原因很简单:唐朝的主力部队都在边境,而都城附近的禁卫军又都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边境军队远水救不了近火,内地军队又已经叛变,唐朝就这样走向了灭亡。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完全改变了唐朝的防御策略。他在都城周围部署了大量兵力,而边境只留少量驻军。为了防止手下效仿自己发动兵变,他频繁调换将领,结果造成了会打仗的不带兵,带兵的不会打仗的尴尬局面。正是这种政策,导致宋朝后期在边境战争中节节败退。
唐宋两朝的边防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唐朝因内虚而亡,宋朝则因外弱而衰。对于这两种政策,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对错。因为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的,只能说他们都只考虑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