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实现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它的建立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也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其中,秦朝仅传两代就迅速灭亡的原因尤为引人深思。传统观点多将责任归咎于秦二世胡亥的昏庸、赵高的专权以及李斯的私心,但作为开创封建王朝的雄主,秦始皇真的会在继承人选择上犯下如此大错吗?《陈胜吴广起义》中提到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否属实?
关于扶苏的继承人身份,我们需要先了解他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虽然《史记》中关于扶苏的记载不多,但司马迁的只言片语已能说明问题。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始皇病重时,曾专门写下诏书赐予扶苏,命其与丧会咸阳而葬。这份赐予玉玺的诏书,以及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的安排,都充分体现了秦始皇对这位长子的重视。
然而当时通讯条件有限,远在上郡的扶苏难以及时获知始皇死讯。赵高与李斯为掩盖真相,用咸鱼掩盖尸臭,还每天派人假装送膳,使始皇驾崩的消息仅限少数人知晓。在这种精心设计的骗局下,他们成功实施了篡位计划。
李斯和赵高假称奉始皇密旨,拥立胡亥为帝,并伪造诏书列举扶苏罪状逼其自尽。值得注意的是,这道假诏书不仅针对扶苏,还包括了秦朝三代名将蒙恬。这个细节恰恰印证了扶苏的特殊地位。秦朝实行虎符调兵制,像蒙恬这样的边关大将都是皇帝最信任的重臣。扶苏虽因进谏被贬至上郡,但上郡作为军事要地,由蒙恬镇守。与其说是贬谪,不如说是将扶苏托付给心腹大将保护。这也解释了为何胡亥要同时除掉扶苏和蒙恬。
那么,为何李斯和胡亥如此忌惮扶苏?《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了陈胜的话:天下苦秦久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见扶苏在民间威望极高。若他继位,必得民心,六国复立的局面可能就不会出现。对胡亥而言,扶苏的存在始终是个威胁;对李斯来说,扶苏反对法家思想,这会动摇他作为法家代表的政治地位。相比之下,毫无根基的胡亥显然更容易操控。
胡亥继位后的所作所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不惜耗费巨资为始皇修建奢华陵墓,用水银模拟江河,以人鱼膏为长明灯。这些工程耗尽民力,却还能勉强解释为尽孝。但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继续征调15万民夫修建未完工的阿房宫,要求百姓自带口粮服役。当时秦朝因修长城已民怨沸腾,胡亥的暴政更是雪上加霜。
新君即位本可成为改革契机,若胡亥减轻赋税、废除苛政,或能赢得民心。但他只顾享乐,延续严刑峻法。正如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失期法皆斩所显示的,这种高压统治最终将百姓逼上造反之路。在一个刚刚完成统一的新时代,如此倒行逆施注定会招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