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大多不务正业
明朝的皇帝真正勤勉治国的并不多。除了开国初期的几位君主外,后来的皇帝大多个性鲜明,把精力放在了各种兴趣爱好上。有的沉迷炼丹求仙,有的痴迷斗蛐蛐,还有的整天钻研木工手艺,甚至有人贪玩到连早朝都不上。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与明朝的内阁制度有很大关系。
内阁制让皇帝偷懒
到了明朝中后期,国家政务基本由内阁处理,内阁的权力变得非常大。最典型的例子是万历皇帝,他28年不上朝,但明朝依然能维持正常运转,靠的就是成熟的内阁制度。这种制度让皇帝即使不理朝政,国家机器也能照常运行。
清朝的独裁治国模式
到了清朝,情况完全变了,治国变成了皇帝一个人的事。明朝还能看到严嵩、张居正这样权倾朝野的大臣,但在清朝,你根本找不到能左右朝政的权臣。这种变化其实是清朝皇帝自己造成的。
清朝的政治集权
最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权力由王公贵族共同掌握,重要决策要经过贵族会议讨论。这种制度虽然原始,但保留了军事民主的传统。清朝入关后虽然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制,但这个内阁根本没什么实权。特别是雍正设立军机处后,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里。皇帝事必躬亲,连休息玩乐的时间都没有,身体不好的皇帝(比如雍正)甚至可能被活活累死。
独特的皇位继承制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也很特别。他们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发展出一套秘密立储的制度。这个制度让每个皇子都有机会继位,所以大家都拼命学习,努力讨好皇帝。因为竞争激烈,清朝皇子的整体素质都比较高。
满族统治者的危机感
作为人口占少数的满族人,却统治着庞大的中原王朝,清朝皇帝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深知如果不勤政,就可能面临亡国的危险。这种危机感与个人能力无关,而是一种生存压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宁愿对外国列强屈膝投降,也要全力镇压国内起义——他们最担心的始终是内部的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