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重臣毛玠的沉浮人生
一、从县吏到魏王心腹
公元216年五月,曹操受封魏王,但此时曹魏集团内部却暗流涌动。追随曹操二十多年的老臣毛玠突然被捕入狱,引发朝野震动。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毛玠并不显眼,但历史上他却是曹操创业的重要功臣。早在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时,毛玠就投奔,并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方针,为曹操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毛玠为人清廉正直,深受曹操信任。他长期掌管人事选拔,推荐的人才多为品行端正之士,连曹操都感叹:“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随着曹操权势日盛,毛玠的官职也步步高升,最终担任尚书仆射,成为曹魏政权中的核心人物。
二、卷入立储风波
由于掌握人事大权,毛玠自然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但他性格刚正,拒绝结党营私。曹丕曾亲自登门,希望毛玠提拔自己推荐的人选,却遭到婉拒。毛玠表示:“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罪,今所说人非迁次,不敢奉命。”
尽管毛玠表面上保持中立,但他私下曾向曹操进言,以袁绍因废长立幼导致家族覆灭为例,暗示立储之事需谨慎。曹操对此深以为然,甚至称赞毛玠是“国之司直,我之周昌”。然而,在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中,毛玠终究难以独善其身。
三、遭人陷害,含恨而终
公元216年,毛玠的好友崔琰因“怨谤不逊”被曹操处死,毛玠深感不平。不久,支持曹植的丁仪趁机向曹操告发,称毛玠曾对朝廷政策不满,甚至借天灾讽刺时政。曹操大怒,下令将毛玠逮捕,交由钟繇审问。
尽管桓阶、和洽等大臣极力营救,毛玠最终免于一死,但仍被革除官职。不久后,他在家中郁郁而终。曹操念及旧情,赐予棺木钱帛,并任命其子毛机为郎中。毛玠的悲剧,实则是曹魏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因正直而受重用,却也因正直而遭人构陷,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