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用更生动的语言,重新讲述这位宋代才女的故事:
在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无数女性的才华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然而宋代却出现了一位打破常规的奇女子,她不仅青史留名,更用生花妙笔描绘出夫妻生活的点滴情趣。
北宋时期,文风鼎盛,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王安石变法时期,文坛群星璀璨——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大家辈出,苏轼、曾巩等新秀崛起。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名留青史的文人都是男性。因为在那个年代,读书识字被认为是男子的专利,女子只需相夫教子即可。
当时科举制度完全为男性设置,朝堂上清一色都是男性官员。即便有女子参加科举,朝廷也不会录用。再加上古代教育成本高昂,让女子读书被视为赔本买卖。多重因素影响下,能识文断字的女子凤毛麟角。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北宋词坛即将迎来一位改变格局的传奇女子。
这位女子名叫李清照,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李格非年少中第,学识渊博,后拜入苏轼门下学习为官之道。虽然苏轼与李格非年龄相仿,二人亦师亦友,经常切磋学问。可惜后来苏轼遭人陷害,虽免于一死却屡遭贬谪。而谨慎行事的李格非则官至礼部员外郎。
李清照的降生,让李格非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培养女儿成为千古第一才女。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美好想象。当时李格非因派系斗争处于弱势,成了个清闲的清官。闲暇时,他便亲自教导女儿读书识字。起初只是希望女儿能识文断字,不料李清照天资聪颖,学习速度让父亲都感到惊讶。
十六岁那年,李清照写就《如梦令》一词,顿时名动京城。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春雨过后少女担心海棠凋零,询问侍女窗外景致。不懂花事的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而敏锐的少女却知绿肥红瘦的必然。有人质疑是李格非代笔,但词中细腻的少女情怀,绝非男子所能伪作。
汴京才子们争相一睹才女风采,李格非却将女儿保护得严严实实。为不埋没女儿才华,他特意请来文坛大家张耒指导。在名师指点下,李清照的创作题材逐渐拓展,开始关注家国大事。若古代允许女子科举,以她的才学定能金榜题名。可惜当时女子只能深居闺中。
十八岁的李清照已到婚配年龄,她用《浣溪沙》抒写闺怨:深夜难眠,借酒消愁却愁更愁,听风数更,直至香尽髻松,唯有对烛诉衷肠。李格非察觉女儿心思,开始在京城物色佳婿。消息传出,求亲者络绎不绝。
经过精挑细选,最终选中吏部侍郎之子赵明诚。两家门当户对,都是清流世家。虽然清贫,但志趣相投。婚前的李清照还担心夫妻不合,谁知婚后二人琴瑟和鸣。赵明诚虽不及妻子才华横溢,但也是饱学之士,在太学苦读求取功名。每月短暂的相聚时光,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受丈夫影响,李清照也迷上了金石收藏。有时赵明诚宁可典当衣物也要购买古籍,夫妻二人常以品鉴古玩、切磋诗词为乐。即便后来两家遭贬离京,他们反而过上了远离权斗的惬意生活。
在《丑奴儿》一词中,李清照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风雨初歇,她收起乐器,对镜梳妆。烛光摇曳中,轻纱帐内的佳人娇唤夫君。字里行间尽显伉俪情深,将闺房之乐写得含蓄而动人,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