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3年,秦军统帅王翦与副将蒙武率领浩浩荡荡的秦军攻陷楚国都城寿春。这个曾经雄踞南方的强国就此覆灭,被划入秦国版图设为楚郡。楚国的覆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预示着战国七雄并立的时代即将终结,天下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在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中,征服楚国是最关键的一环。但这场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令人惊讶的是,名将王翦在出征前竟向秦王嬴政索要60万大军——这几乎是秦国全部的军事力量。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王翦为何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楚国真的强大到需要秦国倾巢而出吗?这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战略考量。
故事要从秦王嬴政亲政说起。公元前238年,年轻的嬴政终于摆脱权臣吕不韦和嫪毐的掣肘,开始施展统一天下的抱负。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吞并韩国(前230年)、攻破赵国(前228年)、灭亡魏国(前225年)。当秦国的兵锋指向南方时,却遇到了真正的劲敌——楚国。
楚国疆域辽阔,囊括今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大部及江浙皖赣全境,经济富庶,军力强盛。即便在韩赵魏相继灭亡后,楚国仍具备与秦国一战的实力。面对这个强敌,嬴政首先想到的是年轻将领李信。这位在伐燕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将领信心十足地表示:20万大军足矣。而老将王翦则坚持需要60万兵力。嬴政认为王翦过于保守,最终采纳了李信的建议。
然而战局发展出人意料。李信率军深入楚境后,被名将项燕切断后路,遭遇惨败。这场失利让嬴政意识到楚国的强大和王翦的先见之明。他亲自登门向王翦致歉,并同意调集60万大军。这几乎是赌上了秦国的国运——胜则天下可定,败则前功尽弃。
王翦坚持要60万大军的原因有三:其一,楚国地广兵强,需要足够兵力维持后勤和防守;其二,项燕统帅的楚军士气高昂,必须以绝对优势压制;其三,秦军新败,需要重振军心。此外,王翦还故意向嬴政索要田宅珍宝,以消除君王的猜忌。
战事开始后,王翦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他筑垒固守,与楚军对峙数月。楚王负刍急于求成,强令项燕出击。当楚军久攻不下被迫撤退时,王翦抓住战机一举击溃楚军,最终攻陷寿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楚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楚王负刍的瞎指挥。这位亡国之君在临死前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谁也没想到这个预言会在项羽手中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