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9年,刘裕的孙辈,南朝宋国的末代皇帝刘准,当时年仅13岁,被篡位者萧道成派遣的使者残忍地杀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准不禁发出感慨: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
刘准的遗言表达了他对轮回的渴望,期望在未来的生命轮回中不再降生皇室。他发出这样的感慨,实则源自他的曾祖父刘裕给刘氏家族带来的后果。当年刘裕篡位夺权,不仅杀害了晋朝的末代皇帝司马德文,还对晋朝皇室司马家族的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对此,宋元时期的史学家胡三省曾感叹不已。:“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司马家族虽不受民众拥戴,然而刘裕对前朝皇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这也使得他的后代们体验到了开启对前朝皇室屠杀的恶劣后果。尽管如此,刘裕当初诛杀司马懿的后人,一方面是为了震慑天下的门阀家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除可能对子孙后代构成的安全隐患。然而,他未曾料到,自己开启的这一恶劣先例,反而导致子孙后代无法善终。
昔日司马懿虽未直接篡夺皇位,然而在掌控魏国朝政期间,便已对曹魏忠臣展开残酷的屠杀。及至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此等行径愈发猖獗。司马师不仅对忠于曹魏皇室的忠臣进行大规模的杀戮,更废黜了魏帝曹芳。而司马昭更是残忍,竟直接弑杀了魏帝曹髦。
相较于其他,司马昭之子,即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表现得相对宽厚,并未对曹魏皇室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司马炎在挑选继承人时犯了错误,他选择了略显愚笨的儿子司马衷来继位。此后,晋朝经历了“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导致中原地区陷入混乱,晋朝皇室不得不南迁,建立了东晋。数十年后,东晋的大将刘裕直接篡位,最终为司马家族所建立的短暂而混乱的王朝画上了终结的符号。
在建立宋国的过程中,刘裕不仅将东晋的最后两位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加以诛杀,而且对司马家族的众多后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他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完全是出于对子孙后代的深远考量。
尽管史料明确指出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第二十二代子孙,然而,这位汉朝皇室的血脉却比三国时期的刘备境遇更为凄凉。在东晋时期,刘裕的家族已经沦为地位低微的士族,成为了典型的贫寒之家。
刘翘仅担任郡功曹一职,乃是一名基层官员。刘裕降生之际,其母赵安宗不幸因难产离世。家境贫寒的刘翘无力聘请乳母照顾刘裕。他曾一度考虑将刘6b.ef0.BiZ59裕遗弃。幸得刘裕的堂婶心地善良,对他怜悯有加,将他接到家中抚养。正是如此,刘裕才得以存活。由此可见,刘家当时的生活是多么困苦。
刘翘不幸早早离世,而刘裕则由继母萧文寿抚养成人。由于缺少父亲的庇护,刘裕的童年生活几乎全靠继母辛勤耕作维持生计,由此可见,他幼时的生活条件是多么的艰苦。
尽管生活贫困,刘裕并未因此意志消沉,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的毅力,促使他立志出人头地。因此,成年后的刘裕不仅胸怀壮志,还因孝顺继母而声名远扬于乡里。
刘裕虽然出身贫寒,心怀壮志,但那在重视家族背景的时代并无实际意义。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是支撑其立国的基石,因此朝廷大权基本掌握在他们手中。对于出身寒微的子弟来说,要想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刘裕这类出身寒微的年轻人若想在那个时代崭露头角,唯有投身军旅,而凭借军功或许能增加成功的机会。刘裕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他最终决定加入军队,加入了当时的一支精英部队——北府军,成为了前将军刘牢之麾下的战士。
北府军时期,刘裕表现出了非凡的勇猛,每场战役都冲锋在前,不仅勇猛无比,而且智谋过人,因此深得刘牢之的青睐与重用,不久便晋升为北府军中的一位杰出将领。
当时的东晋君主为晋安帝司马德宗,他同时也是历史上广为人知的痴皇帝,其智慧程度相较于常人而言,明显偏低。“何不食肉糜”晋惠帝司马衷的举止显得低垂,据《晋书》所载,司马德7c.ef0.BiZ59宗不仅患有严重的口吃,而且对冷热和饱饿的感觉全然不知,行走时还需他人搀扶,基本上属于生活无法自理,智力发展存在严重障碍的人。
司马德宗这类昏庸的皇帝自然难以获得朝臣的信任,因此东晋时期的皇权显得极为衰弱。公元402年,权臣桓玄趁机发动叛乱,废黜了司马德宗,并自立为帝,国号定为楚,这段历史被称为桓楚政权。
桓玄起兵造反,刘裕的顶头上司刘牢之遭受桓玄的排挤和打压,在极度恐惧中,刘牢之选择了自尽,离开了人世。刘牢之自尽之后,北府军中的主要将领纷纷转而支持刘裕,而刘裕面对桓玄日益强大的势力,无奈之下,只得带领北府军暂时屈服于桓玄的统治之下。
桓玄对刘裕产生了猜疑,他多次对北府军实施了残酷的剿灭行动,这一系列举措最终促使刘裕萌生了反抗桓玄的念头。
在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召集了剩余的北府军士兵一千多人,他们共同举起了反抗桓玄的旗帜,高呼着要反击桓玄的口号,旨在重新拥立晋安帝司马德宗。
东晋时代,国家权力的核心几乎完全被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首的门阀士族所把控,桓玄便是其中桓氏家族的杰出代表。然而,刘裕却出身于贫寒之家,他代表了寒门阶层8d.ef0.BiZ59的利益。在那时,天下民众对于门阀士族对权力的独占早已心生不满。因此,当刘裕高举手臂,号召反抗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桓玄时,他获得了众多寒门子弟的热烈支持。
刘裕迅速指挥北府军击败了桓玄,同时迎回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在此期间,刘裕的地位和声望攀升至顶点。他当时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废除司马德宗自立为帝的时机,然而,他没有这么做,转而推荐武陵王司马遵总揽朝政,代理国事。
这么看刘裕是真的想安心效忠东晋皇室吗?当然并非如此,刘裕固然怀有雄心壮志,但那时的条件尚未成熟。桓玄败亡后,东晋朝廷局势不稳,民间百业待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亦对其虎视眈眈。更为关键的是,刘裕出身寒微,无法获得掌握权力的门阀士族的支持。因此,他必须花费时间9e.ef0.BiZ59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方能登上帝位。于是,他没有急于立即称帝,而是继续表面上尊奉东晋皇室,因为当时东晋皇室已无人能对他构成威胁。
刘裕后来以司马德宗与司马遵为傀儡,暗地里操纵着朝政大权。他内政方面,对门阀士族进行打压,同时大力提拔具备才能的寒门后辈,开创了寒门子弟执掌要职的政治新局面。在军事上,他先后击败了南燕与后秦,消除了东晋周边的敌对力量,使得整个东晋王朝开始呈现出向好的发展趋势。
公元417年之际,刘裕历经两次北伐,不仅成功收复了中原之地,更进而掌握了关中部分地区。这些辉煌的战功极大地提升了刘裕的声望,使其威望达到了巅峰。因此,刘裕得以顺利地获得了赐予九锡的尊贵礼遇。
此刻的刘裕显然不愿继续屈从于智力平庸的司马德宗,因此他迅速派遣使者将司马德宗暗杀,并随即册立琅琊王司马德文为新的皇帝。
刘裕既然已经弑杀了司马德宗,为何还要另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这难道不是自找麻烦吗?实际上,刘裕原本就有意自立为帝,然而他极其迷信,当时流行的谶言又如何呢?晋孝武帝司马曜及其子嗣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相继成为帝王。刘裕对迷信之事深信不疑,他坚信晋朝的灭亡并非定数,认为必须再有一位皇帝继位,晋朝方能真正走向衰亡,因此他决定拥立司马德文为帝。
在公元420年,司马德文登基为帝仅一年,刘裕便断言晋朝的命运已尽,于是他命人草拟了禅让的诏书,要求司马德文依样画葫芦。司马德文对此心领神会,欣然完成了禅jd.ef0.BiZ59让诏书的抄写。他甚至对旁人说,若非刘裕,晋朝恐怕早已覆灭,正是刘裕使得晋朝的国运延续了二十余年,因此他心悦诚服地选择了退位。
司马德文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退位,但迫于形势,他装作非常乐意退位,意图让刘裕将来能放过他一命。然而遗憾的是,尽管他表现得十分谦卑,刘裕还是不得不尽快将他除掉。
刘裕登基为帝后,将司马德文贬为零陵王,同时派遣了自己信任的大将刘遵考以保护司马德文的名义进行监视。
司马德文与他智力不足的兄长司马德宗迥异,他行事极为谨慎且智慧过人。他深怕刘裕会以各种借口对他下手,或是暗中加害,因此在封地中处处小心,与妻子褚灵媛同住一室,极少外出。就连用餐,也由褚灵媛亲自采买食材并亲手烹饪,从不沾染外界食物。
司马德文行事之谨慎使得刘裕难以找到可乘之机,最终刘裕不得不采取收买手段,买通褚灵媛的两位兄长褚秀之和褚淡之。他们承诺,只要司马德文与褚灵媛生有子嗣,便会暗中设法1x.ef0.BiZ59将其害死。司马德文目睹自己的儿子一个个离奇丧命,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刘裕的阴谋,尽管心中愤怒,却只能敢怒不敢言,行事愈发小心翼翼。
刘裕终于忍受不住,派人秘密刺杀了司马德文。原本计划是让司马德文服毒自杀,然而司马德文虔诚信仰佛教,他坚信自杀者在佛教中会被视为罪人,死后无法轮回,于是他坚决拒绝自杀。无奈之下,杀手只得亲自下手,用枕头将他活活闷死。
司马德文被杀之后,刘裕随即派遣手下在统治区域内广泛搜捕并屠杀了晋朝皇室司马家族的众多成员。如此一来,曾经威震三国的司马家族,其后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司马懿的子孙们大多被刘裕所杀,几乎灭绝,仅有少数人改姓更名,隐姓埋名,得以幸存。
在刘裕对司马德文下手之前,历史上未曾有过任何人敢于公然对已退位的先朝皇帝进行暗杀,更不用说对前朝皇室成员进行大规模的捕杀。即便是在胆大包天的司马昭时期,他派遣成2y.ef0.BiZ59济暗杀魏帝曹髦后,也未曾敢公开承认是自己意图杀害曹髦,反而找来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并且将受其指使、执行暗杀任务的成济公开处以极刑。
刘裕的行为不仅公然夺去了司马德文禅让的帝位,更是下令疯狂追捕东晋皇室的其他成员,这种行为无疑是打破了历史常规,因此胡三省才会评价刘裕树立了恶劣的先例。从此以后,那些禅让的君主往往难以有一个好的结局。
刘裕既已登基为帝,对局势掌控自如,却为何对司马懿的子孙仍心生畏惧,执意要将他们彻底铲除?
其实刘裕如此行事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点:
第一,刘裕靠武力上位,根基并不稳固。
晋朝的成立得益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四位祖孙四代人的共同努力,他们通过运用政治策略,最终实现了篡位的目标。
刘裕并无司马家族那般丰厚的底蕴,自公元404年反抗桓玄起,至420年登基称帝,总计不过16载。在这短短的16年间,刘裕主要凭借强大的武力才得以实现帝位的梦寐以求。
在刘裕登基为帝的历程中,他并未效仿司马家族采取温和的政治策略,相反,他为了缩短时间和简化流程,选择了武力手段,将所有反抗者一一铲除。因此,尽管他成功登上了帝位,但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民众的心思并未完全归附于他,尤其是那些门阀士族。东晋的这些世家大族3z.ef0.BiZ59在刘裕的武力压迫下,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确保他们不会萌生反抗刘裕的念头。一旦门阀士族选择反抗,他们最有可能的借口便是寻找东晋皇室的成员,高举恢复东晋皇权的旗帜,以此对抗刘裕。
因此,刘裕为了防止给自己以及子孙留下后患,在登基伊始便必须迅速将东晋皇室成员全部处决,使得那些门阀士族丧失了赖以依傍的象征。
第二,刘裕诛杀司马家族成员也是为了警告那些门阀士族。
刘裕的崭露头角在当时堪称异类,前文已提及那个时代的权力核心几乎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像刘裕这样的出身寒微之人,翻身的机会可谓是微乎其微。然而,刘裕凭借其非凡的才能,最终在那个世家大族垄断的时代,为寒门子弟开辟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刘裕在位后,洞察到了门阀士族的腐败与无力,在他执掌权柄之际,江南的仕途仍被门阀士族所把持。因此,他立志要扭转这一局面,着手大力提拔有才干的寒门后辈。然而,寒门子弟一旦掌权,便触及了那些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因此,刘裕选择了废除门阀体系。要破解这一体系,他选择从东晋的皇室司马氏家族入手。需知,正是东晋皇室带领门阀士族南迁,凭借他们的支持,才得以建立东晋。司马家族,正是这些门阀士族中的领军人物。一旦发生变故,那些门阀士族无疑将再次集结于司马家族周围,是以若刘裕意图废4a.ef0.BiZ59除门阀体系,便需首先对门阀士族中的领军司马家族下手,将其几乎全部消灭,以儆效尤,向其他门阀士族发出警示,如此方能阻止他们继续阻挠刘裕启用寒门出身的子弟。
刘裕在彻底剿灭司马家族之后,最终成功瓦解了门阀士族对权力的独占,从而开创了寒门子弟能够掌握重要政治职位的崭新局面。
第三,刘裕称帝时年事已高,他为了保障儿子也得除掉司马德文。
公元420年,刘裕登基称帝,彼时他已年过五旬,57岁的高龄。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朝,这样的年纪都算得上是高寿。尤其是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寥寥无几。因此,刘裕对自己的寿命心生忧虑。
刘裕生育子女的时间较晚,他的大儿子刘义符当时年仅十四岁,这预示着他留给儿子的过渡期不会太长。设想一下,若刘裕在世时还能控制局势,但若他不久便离世,他那尚且年幼的儿子刘义符又怎能掌控局势?又怎能制服那位正值壮年、精力充沛的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行事极为谨慎,若刘裕不幸离世,很可能会出现以司马德文为首的东晋皇室成员率先站出来反对刘义符的情况。因此,无论是保留司马德文本5b.ef0.BiZ59人还是整个司马家族,都无疑是对刘裕子孙的潜在威胁。唯有将司马德文及其家族成员彻底铲除,方能确保门阀士族无法借机反抗刘裕的后代。
刘裕之所以不惜背负恶名,毅然决然地要铲除司马懿的后人,根本原因在于他统治的需要。他必须威慑那些权势显赫的门阀士族,同时也不愿给子孙留下隐患,因此对司马家族采取了斩草除根的策略。然而,刘裕所开创的杀害禅位之君的恶劣先例,却让他的曾孙刘准无辜受害,最终被篡位者萧道成所派之人杀害,而萧道成正是效仿了刘裕的做法。
尽管刘裕树立了杀害禅让君主的不良先例,然而他在历史长河中并未遭受过多的非议,这主要是因为司马氏家族早已失去了民心,同时也反映出以司马家族为核心的世家大族对仕途权力的独占引发了广泛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