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军炮兵的发展历程,很多人会想起炮兵之父朱瑞将军。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朱瑞之前,还有一位为炮兵事业奠定基础的先驱者——郭化若中将。这位资历深厚的革命将领,在战争年代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为部队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04年出生的郭化若,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的高材生。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原本要参加南昌起义,却因故未能及时赶到。为了追赶起义部队,他特意从上海乘船赶往汕头。起义结束后,组织安排他远赴莫斯科深造炮兵专业。然而学成归国时,由于部队装备极度匮乏,他不得不转行从事参谋工作,历任纵队参谋、参谋长、军参谋处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实战指挥经验。
在后方从事教学工作期间,郭化若曾教授炮兵课程。虽然随着部队撤离苏区,他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始终没有离开军事教育岗位。1932年至1938年间,经过多次工作调整后,他于1941年重返教育战线,先后出任抗大三分校校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和炮兵学校校长等重要职务。
其中,担任炮兵学校校长的经历尤为特殊。在红军时期和抗战初期,我军主要依靠轻便的迫击炮进行游击作战,既缺乏专业炮兵人才,也缺少重型火炮装备。直到1944年,随着战局发展,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首长贺龙、徐向前找到郭化若,强调必须加快培养炮兵干部,以适应正规作战需要。
当时后方仅有一个炮兵团。郭化若大胆建议将其扩建为炮兵学校,获得批准后立即投入筹建工作。面对只有十几门老旧山炮的困难条件,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完成了建校任务。贺龙同志视察时欣慰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办起来了!看到郭化若憔悴的面容,又关切地叮嘱:要注意身体,你可是我们的大功臣。
学校开学后,高强度的工作让郭化若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最终他因过度劳累住院,昏迷长达18天。鉴于炮兵学校工作繁重,组织决定由同样科班出身、留苏归来的朱瑞代理校长职务。
抗战胜利后,随着东北形势变化,炮校奉命迁往东北,由朱瑞带队前往。而仍在养病的郭化若则留在延安。一年后内战全面爆发,他被调往华东战场。虽然没能回到炮兵岗位,但作为鲁南军区副司令员,这位阔别前线十余年的老将依然面临新的挑战。他先后担任纵队副司令员、政委等职,最终晋升为兵团政委。若非健康原因,或许他能在东北为炮兵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