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3日黎明时分,河北行唐县笼罩在浓重的夜色中。冬日的朝阳迟迟不肯露面,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就在这片寂静中,日军精锐部队神岗中队在百余名伪军配合下,正悄悄向八路军冀中军分区17团的驻地南龙岗村逼近。
令人意外的是,驻守在此的八路军官兵竟无人察觉危险临近,就连团长闵鸿友也未发现日军的动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意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挽救了整个部队。这场后来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团战例选编》的经典战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17团的前身是东北军53军691团,经过整编后于1939年正式组建。在百团大战期间,这支部队迎来了新任团长闵鸿友和政委姚国民。这位来自安徽金寨的红军老战士,16岁就参加了赤卫队,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洗礼,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挥员。在他的带领下,17团很快成为冀中军区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0年12月26日深夜,一列满载军火的日军列车在宣村附近遭遇17团的伏击。随着地雷的巨响,整列火车被炸得支离破碎。闵鸿友率部迅速控制现场,缴获了两门山炮、数十支新式步枪和大量弹药。由于时间紧迫,他们不得不放弃车厢里更多的武器装备,最终将整列火车付之一炬。这次成功的伏击让日军恼羞成怒,立即调派精锐的神岗中队展开报复行动。
预感到日军会疯狂反扑,闵鸿友果断决定转移驻地。12月30日,17团团部及2营移驻北龙岗村,3营则驻扎在南龙岗村。虽然正值元旦前夕,但全团官兵始终保持高度戒备。果然,日军派出的汉奸很快就摸到了南龙岗村。一个伪装成卖油郎的汉奸老白洋,用糖果诱骗村里孩童,套出了八路军驻军的情报。
1941年1月3日拂晓,闵鸿友正准备外出巡查时,一位拾粪老人带来了紧急军情:大批日伪军正向村子扑来。侦察兵随后确认,约200名日军和100多伪军正从南面逼近,他们的战马都隐藏在村外的大沟里。闵鸿友当机立断,迅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以三营正面阻击,其他部队分路包抄,同时在村西高地设防阻敌。
战斗在天色微明时打响。虽然日军装备精良,但八路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巧妙战术,很快就将敌人团团围住。经过数小时激烈厮杀,17团最终全歼来犯之敌,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场漂亮的歼灭战不仅让闵鸿友在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战斗中,当地百姓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军民团结的精神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