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中的晚清众生相】一组泛黄的老照片如同时光隧道,带我们窥见百年前的社会百态:青楼女子与恩客的亲密互动、官员在雕梁画栋间的威严留影、寒风中衣衫单薄的乞丐身影,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立体画卷。
【待字闺中的四千金】镜头前的四位少女正值二八芳龄,身着绣满吉祥纹样的锦缎衣裳,胭脂淡扫的鹅蛋脸上点缀着花钿。她们端坐在布景考究的摄影棚内,四周环绕着应季的牡丹与兰草。这种面若银盘的相貌特征被当时相书誉为旺夫益子的福相,想必引得不少大户人家遣媒说亲。
【三代同堂的官宦之家】在一间陈设考究的厅堂里,身着绸缎马褂的老者端坐太师椅,其不怒自威的神态暗示着官场身份。令人称奇的是,身着藕荷色袄裙的儿媳并未如常立于公婆身后,而是并肩同坐,怀中抱着穿虎头鞋的幼童。背景处朱漆门框上,云献吉祥星联福寿的洒金春联与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的墨宝相映成趣。
【西风东渐的时尚家庭】同一家族再次入镜时,婆婆换上了立领镶边的绛紫色褂子,媳妇则穿着时兴的琵琶襟坎肩。红木茶几上的珐琅自鸣钟与雕花玻璃杯格外醒目,暗示着这户人家对西洋器物的青睐。更引人注目的是婆媳二人自然舒展的天足,在缠足盛行的年代堪称前卫。
【惊世骇俗的合影】1905年北京某照相馆内,一位梳着两把头、身着猩红肚兜的欢场女子,正与袒露上身的恩客相拥而立。这种突破礼教束缚的影像,显然是受雇于外国摄影师的摆拍作品,在当年不啻为离经叛道之举。
【租界街头的文化碰撞】天津紫竹林法租界的砖墙上,两名扎着长辫的男子正仰头观看马戏海报。褪色的广告纸上美国华伦大马戏的字样依稀可辨,据《申报》记载,这个西洋戏班带来会算数的毛驴、跳舞的洋妞等新奇表演,犹如一扇打开的西洋镜。
【市井生活的瞬间定格】曝晒的烈日下,摇着蒲扇的路人身影被永远镌刻在底片上。因早期摄影需要长时间曝光,画面略显模糊的街景反而更显真实,屋檐下仁丹广告的繁体字仍清晰可辨。
【龙华寺前的傲骨乞者】上海龙华寺的山门前,一位乞丐将层层破布缠成臃肿的棉衣,手中的乌木拐杖却擦得发亮。他直视镜头的眼神毫无卑怯,眉宇间反透着几分江湖豪气,仿佛在诉说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福州女子的三刀头饰】这位闽地妇人头顶三柄银光闪闪的八寸长簪,呈山字形展开的簪尖寒光凛凛。搭配着茶杯口大小的银耳环,整套行头价值不菲,行走时簪佩叮当作响,是当地富户女眷的典型装扮。
【锦衣华服的体面人】四位身着团花马褂的绅士并排而立,衣襟上的盘金绣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他们脚踩千层底官靴,腰间悬挂的翡翠坠子随动作轻晃,彰显着士绅阶层的优渥生活。
【官邸内的权力影像】两位头戴暖帽的官员在满堂红木家具间负手而立,身后条案上的景泰蓝香炉青烟袅袅。值得注意的是,鎏金西洋座钟旁竟亮着一盏电灯,这种西洋奇技在庚子年前后,唯有顶级权贵方能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