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防长会晤释放关键信号 福建舰重大突破引关注
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国国防部长董军9月22日在北京会见了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首席成员史密斯率领的两党议员代表团。这场备受瞩目的会晤,正值台海、南海等热点问题持续升温之际。
会晤中,董军防长以不冲突不对抗为基调,强调中美作为世界大国需要建立正确的战略认知。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我们需要校准认知偏差,避免误判引发连锁反应。这番表态被外界视为对当前中美军事关系的重要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会晤前夕,中国海军宣布了重大进展:福建舰成功完成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这组舰载机三剑客的亮相,标志着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一步。
据海军消息人士透露,在近期密集开展的试验中,多批次飞行员驾驶新型舰载机完成了数百次起降。这些训练不仅验证了电磁弹射系统的可靠性,更展示了我国在航母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
这实现了舰机协同的'双向赋能'。海军航空大学教授韩维解读道。他特别指出,空警-600作为海空指挥中枢,其成功上舰将航母编队的战场感知能力提升到新高度。而隐身战机歼-35与改进型歼-15T的组合,则形成了隐身突防与饱和打击的战术搭配。
军事专家分析,福建舰战斗群一旦形成战斗力,其作战半径将覆盖第二岛链。美国智库报告显示,这种能力与中国日益成熟的远程精确打击体系相结合,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会晤期间,董军重申了中方发展健康稳定两军关系的意愿,但强调这需要美方排除干扰因素。他特别呼吁双方要畅通沟通渠道,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对当前两军交流机制的期许。
观察人士注意到,选择在美议员访华期间公布福建舰进展,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开放姿态。这种透明展示的沟通方式,或许比单纯的外交辞令更能帮助美方理解中国军力发展的实际情况。
随着福建舰后续试验的推进,中国航母编队的远海作战能力将迎来质的飞跃。而中美军事关系何去何从,取决于双方能否真正建立基于现实的战略互信。正如董军所言,校正认知偏差,才是避免误判的关键所在。
(本文综合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