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尚书令:一个权力巅峰官职的兴衰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隋文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个制度中,三省的最高长官分别是中书令、门下侍中(隋朝称纳言)和尚书令。其中,尚书令的地位最为显赫,权力也最大。有趣的是,唐太宗登基后,以自己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为由,将这个职位牢牢掌控在手中,实际上等于废除了尚书令一职。
由于唐太宗这一举动,后世很多人误以为尚书令这个职位在隋朝存在了很长时间。但鲜为人知的是,隋朝尚书令实际存在的时间,竟然比唐朝还要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有趣的历史。
尚书令这个官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它只是九卿之一少府下属的一个小官,主要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在秦朝和西汉,这个职位甚至允许宦官担任,比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出任此职。到了东汉,光武帝推行事归台阁(尚书台),政由上出的改革,尚书台一跃成为朝廷的核心权力机构,尚书令也随之成为举足轻重的要职。
经过东汉、三国、两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数百年的演变,尚书令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到隋文帝建立三省六部制时,尚书令正式成为品级最高的实权官职,几乎相当于常务副皇帝。但正是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使得尚书令对皇权构成了巨大威胁,这是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无法容忍的。
因此,整个隋朝历史上,真正在任的尚书令只有杨素一人。杨素在大业元年(605年)出任尚书令,次年(606年)就去世了,任职时间不足一年。此外,李渊、李密、王世充等人虽然也担任过尚书令,但都只维持了一年左右,而且这些任命背后都有特殊政治考量,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到了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后,秦王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一任尚书令。从武德元年到武德九年(626年),这个职位一直由李世民担任。除了唐太宗外,唐德宗在登基前也曾短暂担任尚书令约一年;名将郭子仪疑似担任过此职;唐末军阀李茂贞也担任过不到两年的尚书令。
综合来看,隋朝尚书令实际存在的时间仅有一到两年,而唐朝尚书令存在的时间则超过十年。实际上,尚书令职位空置的做法在隋朝就已经形成惯例,唐太宗只是将这个惯例进一步制度化罢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封建王朝的权力体系中,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职位,最终都难逃被削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