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21年7月,蜀汉英雄刘备亲率五万大军,声势浩大地东征孙吴,目的就是为报荆州失陷,关羽被害一箭之仇。三国鼎立的形势下,蜀汉实力较弱,刘备此举势如破竹,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号称“百万雄师”的大军,在东线大都督陆逊的火攻下竟全军覆没,刘备自己也走投无路,不得已痛哭着逃回成都,人称“溃败夷陵”。蜀汉国势一时间元气大伤,刘备也因此一蹶不振,不久驾崩。
孰料汉昭烈帝一生最惨烈的一次失败,竟然来自如此意外的方式。我们不禁要问,若是蜀汉谋主法正还在世,是否就能扭转乾坤,逆风扬帆,在夷陵大破吴国,为关云长报仇雪恨?法正的谋略与智慧,是否能成就刘备东征的胜利,也成就蜀汉的盛世?
兵败荆州悲痛欲绝
公元219年,东吴大督陆逊率军偷袭刘备占领的荆州治所江陵,荆州守将关羽顽强抵抗,后来因寡不敌众,终被孙权军队擒获斩首,时年六十一岁。
消息一出,蜀中震动。关羽乃是刘备麾下五虎大将之一,曾经立下赫赫战功,更是刘备的发小多年知己。他在荆州据点守土有年,足可看出刘备对他的信任与器重。没想到终究英雄难过两义,守土有责的关羽还是难逃此劫。
荆州此役损失惨重,不仅丢失江陵,更是英雄关羽和赤壁之战功臣粟裕等无数骁勇将领一并殒命。消息传到成都,正值炎热盛夏,刘备一声长叹,脸色瞬间煞白,他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多年经营的江东根据地全无。
“号咷失声,从榻上摔下,口吐鲜血。”群臣心疼老将军悲痛欲绝,纷纷劝慰。刘备这才止住眼泪,轻声低语:“此仇不报,何以面汉祖、先帝以及关云长于地下!”
群臣们看着刘备痛苦的样子,无不动容。当年这个穷苦少年,和关羽一同在洛阳结拜,生死之交;长坂坡两人背靠背杀敌,可谓患难之交。如今关羽,已逝,刘备岂能不悲痛!
“主公息怒,此事容后再议。”左右群臣见刘备情绪激动,急忙上前劝解。刘备沉默片刻,这才摆手:“朕明白诸人好意,此仇朕势yh.o4e.inFoIN|hn.o4e.inFoIN|uj.o4e.inFoIN|jn.o4e.inFoIN|jm.o4e.inFoIN|必报之。只是时机未到,还需进一步商议。”
当晚,文武百官在朝堂上议论纷纷,刘备面色凝重,手持羽扇沉吟不语。忽然,他猛地拍案而起,身形一晃便不见了踪影,众人愕然回首,只见他迈大步流星地冲向殿外,怒喝一声:“传令下去,全军准备,吾当亲征孙权!”
句句渴血
气氛一时间冰点降至零下,无数文武将领目瞪口呆。众所周知,孙权势力强大,国土辽阔,屡屡带兵北上侵扰魏国,在东南一带声名赫赫;相比之下,刘备势单力薄,根基尚浅。
何况,孙权占据的东吴自有天生的战略优势,四战江水天险,易守难攻,即便曹操都吃过亏。这要刘备如何打?苦兵秣马,深入敌境,后勤补给都成问题。如今刚刚吃了关羽败将的亏,国力元气大伤,岂能轻言动武?
于是群臣急忙上前劝阻,以修养生息为由,希望刘备三思。可汉昭烈帝眼中却已然透着坚毅与悲壮,他挥手制止众人,低声道:“吾非不知东吴之强,然自古报仇雪恨,岂有不流血的!天若有情,仗着百姓支持,定可破贼军!”
众将无不感慨,刘备这样一个文字狱中成长起来的穷书生,心中所背负的志向与情怀,远非他们可以想像。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正是英雄本色。当下,文武百官俱已明了刘备的决心,不再多言,齐声应是!
就这样,五万雄师整装西进,气势如虹。兵分两路,刘备亲率中军,徐庶领左翼军,军师蒋琬领右翼军,如飓风暴雨般杀入孙权的腹地。与此同时,部署水军进驻沿江各处,准备长江西进,水陆并进夹击东吴。
孤注一掷 胜算渺茫
大军行至夷陵,孙权派出武将吕蒙前来试探。两军交战,吕蒙大败而归。得胜之后,刘备军士们士气高昂,纷纷打算乘胜追击。然而军师蒋琬劝阻道:“我军深入敌境,孤立无援,后勤补给成问题,万不可冒进,宜修整齐整,步步为营!”刘备沉吟片刻,点头ik.o4e.inFoIN|km.o4e.inFoIN|ol.o4e.inFoIN|pl.o4e.inFoIN|lp.o4e.inFoIN|应允。的确,深入敌境的冒进举动并非上策。孙权定当会调派更多兵力来击溃蜀军,自己岂能就此大意?于是他下令在夷陵扎下大营,准备与吴军决一死战。却不想,就在此时,敌军大都督陆逊的火攻陡然来袭!
原来,孙权命陆逊率领三万水军,乘蜀军不备之机,迂回至刘备大营后方放火。陡然袭来的烈火燃遍蜀军麾下,军士们顿时人仰马翻,死伤无数。所谓兵贵神速,蜀军正在围攻吕蒙之时,陆逊已经摸清虚实,实施了迂回。
一时间,火势猛烈,刘备军心涣散。陆逊趁乱率军杀入大营,蜀军根本无力抵抗。刘备见大势已去,也只能忍痛下令全线撤退。一场不到三个月的报仇之战,就此落幕。
溃败夷陵,刘备黯然归蜀。五万雄师,几乎全军覆没。这场孤注一掷的报仇之战,以失败告终。刘备永远失去了荆州,也失去唯一可以与吴魏抗衡的机会。
刘备此役败得如此之惨,实因为用兵之道有失,犯下了两个致命的战略错误:其一,深入敌境。西蜀兵力本就处于劣势,不宜深入东吴腹地;其二,在险境扎营。夷陵山地多火,扎营后退路被断,一旦遭遇伏击便无生机。
孰知刘备临阵之时,竟然没有谋士在左右,蒋琬又未曾出奇兵,这才导致了失误。当真是英雄也有败北的那一天啊!
法正若在 刘备必胜
然则我们不免要问,当年辅佐刘备夺取蜀川的谋主法正,若是还在世,是否就能避免这场惨败呢?
法正,字孝直,原本是蜀地山贼,后来入仕刘璋,在蜀汉二代许多决胜的役里屡建奇功。他用兵老辣,出奇制胜,当真是“深入敌国,决胜千里”的人物。若是他还在,是否就能扭转夷陵一战的败局?
法正本是山中猛士,生性豪放,有大将之风。后来入仕刘璋,因见刘璋难成大业,便连络刘备入蜀。此后,他屡次从军刘备麾下,以骁勇善战闻名。
特别是汉中之战,法正出谋制胜,生擒魏将夏侯渊。正是他出奇兵,攻其不备,才使得刘备大军一举拿下汉中,为日后平定蜀中奠定了基础。故云能破曹操占领已久的汉中,法正可谓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不妨来看看,假使法正在世,跟随刘备东征,他又会是怎样的表现:第一,法正定当全力反对刘备亲征的冒进举动。他深知孙权国力强大,自知天时地利皆不占优,决不会让他主公孤注一掷。若刘备执意要战,他也必定极力谏言,力争减低战争规模。
第二, 就算阻挡不住刘备东征,法正也会和军师蒋琬站在同一阵线,谨慎进兵,不会深入夷陵这种险境。退守江陵,打持久战,才是上策。在军事会议上,他必定全力反对在险地扎营。
第三,一旦遭遇陆逊设下的火攻,法正必定保持冷静沉着。他不会因火攻就轻举妄动,先固守阵地,立即派水兵扑救,稳住军心军纪,待火势减弱后再决定是否后撤。在军心不乱的情况下,想要击溃蜀军也不容易。
第四,法正出谋前定会详细考量形势,必定有多种应变方案。他定不会让主公刘备陷入被动。火攻一出,他必定立即反扑,争取主动权。以汉中之战夜袭曹营的胆魄,想来也不惧陆逊的火计。
最重要的是,法正善用兵之道,定不会让刘备犯下大忌,在敌境中扎下重兵露宿野外。此举无异于自绑双手,他断不会让主公自投罗网!刘备若有他出谋,逼仄处境也可全身而退。
结语
可惜法正早逝,这才导致刘备在夷陵失利!否则以其出奇制胜的才能,刘备在他麾下,即使大战成败未卜,也不至于惨败。后人不免要感叹,机遇来时无人识货,竟然白白丢失。
刘备此败,实由人事不匹配,错失良机所致。后世之主,斟酌人才攸关成败!汉昭烈帝虽英勇,若无谋士辅佐,终究难以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