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孝庄秘史》、《长河东流》等戏说成分浓厚的清宫剧影响,有关多尔衮不篡位称帝的原因,往往被塑造成是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间青梅竹马的感情纠葛,才促成了顺治皇帝继位的结果。
清朝初年的野史纪闻,则是靠刻画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来丑化满清女真异族的统治。因为按照汉人的婚姻习俗,小叔和嫂子是绝对不能睡到一个被窝里去的。
这也是文人们惯常使用的手段,即便弓马骑射打不赢你,可我们手里还有写字的笔不是?用写的也要把你搞臭!就好比是现在创造一些负面绯闻,来打压同行的生意。
市井百姓茶余饭后侃大山聊聊天,也就当是逗个趣。可真要把多尔衮没有当皇帝的原因,跟孝庄扯到男女私情那档子事上,那可就太低估皇权斗争的复杂性了。
多尔衮要当皇帝,至少有两次机会。
第一次是皇太极去世的当口。
当时的情形极为复杂,但说到底还是要凭手里的枪杆子说话,因而皇位归属的焦点,集中到了最有实力的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身上。
多尔衮掌握着正白、镶白两旗,更有一母同胞的阿济格、多铎两个亲兄弟助阵。他们都是十分熟练于带兵打仗的猛将,日后追击李自成大顺军从北京到西安的是阿济格,而多铎更是直接灭掉南明,生擒了弘光帝朱由崧。
豪格的本钱,是皇太极手里亲自统领的正黄、镶黄、正蓝“上三旗”。
皇太极执政期间,对满清的权力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汉化调整,虽然没有规定下来一定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但父死子继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坚决力挺豪格当继位人。
剩下掌握正红、镶红两红旗的代善,以及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没有立刻表明立场,此时成了多尔衮与豪格双方拼命拉拢的对象。
这样的局势,动起真格来多尔衮也没有把握自己就一定能稳操胜券,即便靠杀戮打赢,估计得到也只是个残破不堪的江山。把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积攒起来的满清基业耗损大半,他还拿什么去跟关内的明王朝叫板呢?
多尔衮的想法,其实是各股势力心照不宣的共识。
围绕着皇位的归属争归争,但是尽量避免内耗,甚至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保全满清政权的整体实力,则是他们共同的底线。
于是,在各方实权派人物的妥协下,多尔衮和豪格双方都放弃了争夺,皇位最终让皇太极和孝庄的幼子、年仅7岁的福临“捡了漏”。
为什么选孝庄的儿子福临呢?
因为孝庄来自于蒙古科尔沁部落,背后有庞大的母家势力做支撑,是满蒙同盟最需要拉拢的对象。由带着科尔沁血统的福临继承皇位,就能把凭借科尔沁部落在草原的影响力,进而将整个漠南的蒙古诸部落牢牢地绑在满清的战车上。
况且,福临当时只有7岁,根本不能行使皇帝的权力。
多尔衮退而求其次,获得摄政王的头衔和实权,初期还顾着一点阿敏、济尔哈朗和豪格的脸色,但随着他立下入关占领北京城的功业,威望一步步提升,到后头他这个摄政王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却实际行使着皇帝的权力。
这点可以从多尔衮由“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的名号渐变中,看到他在清廷中权力的逐步提升。
而整个过程,孝庄对多尔衮采取的都是妥协和笼络的手段。
这个女人十分善于隐忍,晓得儿子顺治把握着皇帝的名分,只要挨到年龄足够大的那天,就能水到渠成地接收多尔衮所有的权力。
除了看似被动的时间优势外,更让孝庄为未来充满信心的,是多尔衮尽管讨了很多个老婆,但却一直没能生出个儿子来,膝下只有一个女儿。
没有儿子,多尔衮便没有了对将来的指望。即便下狠心去抢侄子的皇位,到死也只能从近支宗族中过继儿子当继承人,到头来给别人做嫁衣不说,还要背负上叛逆的骂名,实在是划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