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安史之乱,我们眼前就会很快会浮现起这样一幕“:
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潼关阴云密布、山雨欲来。
皇帝使者手按尚方宝剑在一旁怒目而视,半身不遂的老将哥舒翰恸哭失声,被部下抱着上了战车,带领20万大举杀出潼关。
刚一出关,哥舒翰大军便被严阵以待,埋伏在山道边的叛军砍瓜切菜一般,杀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20万大军死的死,降的降,转眼之间只剩8000人。
接下来,主帅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长安失陷,唐玄宗则狼狈逃往蜀中。
唐玄宗不是个军事家,但是傻子也知道依据潼关天险能以一当十,而潼关之外的灵宝,有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简直是一个活棺材,唐军必遭灭顶之灾。
既然如此,唐玄宗为什么会逼着哥舒翰出战,让20万唐军送死?
常见的说法有以下三个:
一是,唐玄宗被叛将崔乾佑故意释放的叛军只有四千来人,而且还都是老弱病残,装备也非常差("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的假情报欺骗,作出了敌人不堪一击的误判。
各地唐军开始被打得措手不及,但此时已经回过神来,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屡战屡胜,全国形势大好,唐玄宗被胜利冲昏头脑。
二是20万大军在那里已经待了五个月,军粮消耗不起。
三是唐玄宗老了,人再英明,到了老年都会年迈昏庸,成为糊涂蛋。
但是仔细一想,这几条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唐玄宗既然把半身不遂的哥舒翰请出来,足以说明他对人家的军事才能是认可的;而哥舒翰在出潼关之前,已经反复讲过:
"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
什么意思?哥舒翰告诉皇上,安禄山远道而来,只能速战速决,不然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且周围唐军还没有赶到,贸然出关对我们不利。
我们只要坚守,安禄山就打不进来。
哥舒翰把话说得如此明了,唐玄宗是信叛将还是信哥舒翰?
形势大好不假,但是后方杀敌的两员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给唐玄宗上书是这么说的:
"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
意思是说,别看哥舒翰有20万大军,是临时征召、拼凑的,属于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说什么也不能主动出击,如果失败的话,长安就危险了,还会影响到全国平叛战争。
唐玄宗可以不信哥舒翰,能不信郭李两位大将?
要知道这时候高仙芝、封常清已经被李隆基杀掉,郭李二人是唐朝的救星,中流砥柱,唐玄宗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听他们的建议。
送死和消耗军粮哪个更可怕?当然是前者,没有人因为担心军粮消耗而去送死。
何况哥舒翰守的是一个关口,并不是一座古城还有大后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支援。
这20万大军也不是地上冒出的,不还是在长安周围征集的?他们平时不吃饭?
相比之下,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不得人心,他们更熬不住。
因此,军粮消耗说是无稽之谈。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已经71岁,放在今天不算老,还能胜任。
那么,唐玄宗到底出于什么目的要逼着哥舒翰出关,将他送上死路?
那就是对哥舒翰不再信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胡人身份。
唐玄宗时,胡人将领非常多,他最信任的就是安禄山。
在他眼里安禄山是最忠诚的,因此他将其认做干儿子,还让自己的妃子杨玉环给其洗澡,委任其为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
尽管如此,安禄山还是反叛了。
最信任的人伤俺最深,而这个人是胡人,你让唐玄宗怎么还敢相信胡人将领?
安禄山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哥舒翰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
要说表现,安禄山表现比哥舒翰好多了;既然安禄山都会反,哥舒翰更靠不住了。
唐玄宗让哥舒翰挂帅,确实是无奈之举。
如果说唐玄宗仅仅是从内心里不信任也就罢了,偏偏哥舒翰因为心眼小,加上政治上不成熟,作出了一系列不动举动,让唐玄宗对他的猜疑心更重、恐惧加深。
不当举动一:逼迫唐玄宗处理安思顺。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弟,哥舒翰一向反感这兄弟俩,横竖看不顺眼。
但是当时这哥俩都是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哥舒翰无可奈何。
安禄山造反之后,哥舒翰大权在握,心想报仇的机会终于到了。
于是,在部下王思礼的协助下,伪造安思顺和安禄山勾结的证据,将其安思顺抓获,送到唐玄宗那里,还递交了其通敌的七条罪状。
这时候唐玄宗为难了,因为他明白安思顺对他是忠心不二的,之前他多次在自己跟前提醒,我那族兄安禄山不是什么好东西,迟早要谋反。
如果他要是谋反,还会这样做?
再说了,当时唐朝主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正率领朔方军跟叛军进行激战,而朔方军是安思顺一手打造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是安思顺的马仔,说这支队伍是“安家军”一点也不过分。
假如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内应,朔方军恐怕早就反了。
但是说安思顺是内奸的不是别人,是手握20万重兵的哥舒翰,唐玄宗还能怎样,只能将安思顺与弟安元贞皆被赐死。
不这样做的话,唐玄宗真担心哥舒翰杀个回马枪,到长安造反。
干儿子安禄山都能反,同样是胡人的哥舒翰同样也能造反。
经过此事,唐玄宗对哥舒翰产生疑惧。
让谁去催促哥舒翰?人选非常需要。
这人在朝廷地位要高,这样说话才分量;而且跟哥舒翰关系还要紧密,这样他才不会抗命。
谁最合适?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唐玄宗的大舅哥,当朝宰相;关键是他还是哥舒翰的盟友,两人曾一起对抗安禄山,关系非常铁。
但是没曾想,杨国忠一催促出兵,哥舒翰跟他也翻脸了。
因为哥舒翰知道,安禄山已经在关外经营几个月,出兵没有胜算就是送死。
但是出兵是皇帝的命令,哥舒翰不能抗命,不然就会像之前的大将高仙芝那样,脑袋被皇帝咔嚓了。
怎么办?部下王思礼想了个妙招,借唐太宗之手除掉杨国忠。
安禄山造反的理由据说是因为杨国忠这个外戚干政,杀了他就让安禄山少了一个借口,再继续造反就站不住脚了。
但是哥舒翰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跟造反差不多,皇帝老儿不但不会答应,还可能会把自己宰了。
想来想去,他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但是他也没有向杨国忠透露,更没有向皇帝汇报此事。
但是这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因为皇帝既然对哥舒翰不信任,肯定要在军中安插卧底;杨国忠老奸巨猾,也会在哥舒翰身边安插眼线。
哥舒翰虽然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但是他的沉默已经表明了态度,让杨国忠如临大敌。
“思礼亦劝翰。翰犹豫未发,谋颇露。国忠大骇,入见帝曰:"兵法,安不忘危。大兵在潼关而无后殿,万有一不利,京师危矣。"
意思是说,杨国忠得知哥舒翰对自己有敌意后吓得魂飞魄散,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要有所行动。
他对唐玄宗说:现在形势危急,不能没有预案。
我们要组建一支部队防守国都长安,万一哥舒翰顶不住或者造反了,不至于那么被动。
因为被哥舒翰逼着杀了安思顺兄弟,唐玄宗心里也开始防备,心说哥舒翰要是做安禄山第二,自己的死期马上就到了,因为距离长安太近了。
于是他采纳了杨国忠建议,组建两支队伍,一路由剑南军将李福德率领,在长安布防;一路由杨国忠亲信杜乾运率领,在灞上驻扎。
为了不引起哥舒翰怀疑,声称是为了应对叛军。
于是,就引出了哥舒翰的第二个不当举动。
不当举动二:杀杜乾运
杨国忠和唐玄宗这点小把戏,怎么能瞒得过老江湖哥舒翰?
哥舒翰对此忍无可忍:好你个杨国忠,我把你当朋友,你却把我当贼防?
哥舒翰以开会为名将杨国忠的心腹杜乾运召集到自己的驻地,二话不说给斩首,把人家的队伍也给兼并了。
这样一来,杨国忠傻了。
“国忠愈恐,谓其子曰:‘吾无死所矣!’——杨国忠对儿子说:‘我怕很快要被哥舒翰给杀了’。”
这时候,唐玄宗彻底震怒了。
杜乾运是杨国忠的人不假,但他可是皇帝亲自委任的官员,他的军队就是皇帝的军队,杀他就是造反,等于把刀子架在了皇帝脖子上,这还了得?
如果这时候唐玄宗还没有动杀机,那就真是草包了。
别说他老糊涂了,就是不糊涂,也会这样下决心除掉哥舒翰的。
而直接杀他,恐怕会引起兵变,只能逼着他出战,让他跟叛军死拼,来个驱虎吞狼。
那么,此刻哥舒翰什么心态?
“然翰亦不自安,又谋久不决。”
哥舒翰这时候也非常恐惧,但是他的心情非常矛盾,犹豫不决。
首先他对唐朝还是忠心的,没有下决心造反;其次他真要造反,也没有胜算,他已经在卧床休息很久,军中的事自己很少插手,将领能不能听自己的很难说。
换言之,他对军队的影响有限。这20万大军不是自己的子弟兵;如果说要造反,他们也不见得会听自己指挥。
于是,在唐玄宗的催促下,哥舒翰只能硬着头皮带兵出战。
一是因为作为主帅的哥舒翰是哭着出去的,自己没有必胜信念,这仗还怎么打?
二是其中有七十里长的狭窄隘道,叛军居高临下采用滚石、木头再加以火攻,哥舒翰大军只有挨打的份。
三是哥舒翰军队内部派系众多,主将王思礼和李承光,谁也不服谁,不能同心协力、统一行动。
哥舒翰被迫出潼关,表面上是军事问题,其实是权力斗争。
可以想象,无论这场战斗是胜是负,哥舒翰的结局都好不到哪。
当他决定跟杨国忠较量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
换言之,唐玄宗只是将他当做棋子,无论失败都会拿他开刀,皇帝绕了他杨国忠也不会放过他。
对此,哥舒翰心知肚明。
因此,当他被俘虏时,马上对安禄山表示要归降,还说愿意去招降李光弼等抵抗的唐军将领。
不过不能怪哥舒翰背叛唐玄宗李隆基,而是李家对不起人家。
一个对大唐忠心耿耿的将领,立了那么多战功,卧病在床也不能安生,还要领兵挂帅。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人家,就应该完全放权。
可实际上哥舒翰却处处受掣肘,被皇帝像贼一样防着,哥舒翰真是太委屈了。
正因如此,哥舒翰虽然被俘后曾经跪在安禄山跟前求饶(后来被处死),但还是被唐朝皇帝追赠太尉,谥号"武愍"。
愍的含义是什么?忧患、痛心。
这说明唐朝皇帝还算有良心,知道哥舒翰这老头死得冤。
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征后果严重,不但害死一员大将,还导致长安失守,自己仓皇逃离。
途中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而且还不得不把皇帝宝座让给太子李亨。
如果不是这样,叛军很难攻到长安,李隆基也不会失去权力和女人。
真像网友说的,好好的一张牌给打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