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会催促哥舒翰出战?为什么不据守潼关等待战略反攻?
迪丽瓦拉
2025-10-09 13:07:23
0

说起安史之乱,我们眼前就会很快会浮现起这样一幕“:

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潼关阴云密布、山雨欲来。

皇帝使者手按尚方宝剑在一旁怒目而视,半身不遂的老将哥舒翰恸哭失声,被部下抱着上了战车,带领20万大举杀出潼关。

刚一出关,哥舒翰大军便被严阵以待,埋伏在山道边的叛军砍瓜切菜一般,杀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20万大军死的死,降的降,转眼之间只剩8000人。

接下来,主帅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长安失陷,唐玄宗则狼狈逃往蜀中。

那么,是谁造成这一悲剧?

唐玄宗不是个军事家,但是傻子也知道依据潼关天险能以一当十,而潼关之外的灵宝,有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简直是一个活棺材,唐军必遭灭顶之灾。

既然如此,唐玄宗为什么会逼着哥舒翰出战,让20万唐军送死?

常见的说法有以下三个:

一是,唐玄宗被叛将崔乾佑故意释放的叛军只有四千来人,而且还都是老弱病残,装备也非常差("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的假情报欺骗,作出了敌人不堪一击的误判。

各地唐军开始被打得措手不及,但此时已经回过神来,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屡战屡胜,全国形势大好,唐玄宗被胜利冲昏头脑。

二是20万大军在那里已经待了五个月,军粮消耗不起。

三是唐玄宗老了,人再英明,到了老年都会年迈昏庸,成为糊涂蛋。

但是仔细一想,这几条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误信假情报说

唐玄宗既然把半身不遂的哥舒翰请出来,足以说明他对人家的军事才能是认可的;而哥舒翰在出潼关之前,已经反复讲过:

"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

什么意思?哥舒翰告诉皇上,安禄山远道而来,只能速战速决,不然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且周围唐军还没有赶到,贸然出关对我们不利。

我们只要坚守,安禄山就打不进来。

哥舒翰把话说得如此明了,唐玄宗是信叛将还是信哥舒翰?

形势大好说

形势大好不假,但是后方杀敌的两员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给唐玄宗上书是这么说的:

"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

意思是说,别看哥舒翰有20万大军,是临时征召、拼凑的,属于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说什么也不能主动出击,如果失败的话,长安就危险了,还会影响到全国平叛战争。

唐玄宗可以不信哥舒翰,能不信郭李两位大将?

要知道这时候高仙芝、封常清已经被李隆基杀掉,郭李二人是唐朝的救星,中流砥柱,唐玄宗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听他们的建议。

军粮消耗说

送死和消耗军粮哪个更可怕?当然是前者,没有人因为担心军粮消耗而去送死。

何况哥舒翰守的是一个关口,并不是一座古城还有大后方,能源源不断提供支援。

这20万大军也不是地上冒出的,不还是在长安周围征集的?他们平时不吃饭?

相比之下,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不得人心,他们更熬不住。

因此,军粮消耗说是无稽之谈。

老迈昏庸说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已经71岁,放在今天不算老,还能胜任。

那么,唐玄宗到底出于什么目的要逼着哥舒翰出关,将他送上死路?

对胡人不再信任

那就是对哥舒翰不再信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胡人身份。

唐玄宗时,胡人将领非常多,他最信任的就是安禄山。

在他眼里安禄山是最忠诚的,因此他将其认做干儿子,还让自己的妃子杨玉环给其洗澡,委任其为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

尽管如此,安禄山还是反叛了。

最信任的人伤俺最深,而这个人是胡人,你让唐玄宗怎么还敢相信胡人将领?

安禄山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哥舒翰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

要说表现,安禄山表现比哥舒翰好多了;既然安禄山都会反,哥舒翰更靠不住了。

唐玄宗让哥舒翰挂帅,确实是无奈之举。

哥舒翰的不当举动

如果说唐玄宗仅仅是从内心里不信任也就罢了,偏偏哥舒翰因为心眼小,加上政治上不成熟,作出了一系列不动举动,让唐玄宗对他的猜疑心更重、恐惧加深。

不当举动一:逼迫唐玄宗处理安思顺。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弟,哥舒翰一向反感这兄弟俩,横竖看不顺眼。

但是当时这哥俩都是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哥舒翰无可奈何。

安禄山造反之后,哥舒翰大权在握,心想报仇的机会终于到了。

于是,在部下王思礼的协助下,伪造安思顺和安禄山勾结的证据,将其安思顺抓获,送到唐玄宗那里,还递交了其通敌的七条罪状。

这时候唐玄宗为难了,因为他明白安思顺对他是忠心不二的,之前他多次在自己跟前提醒,我那族兄安禄山不是什么好东西,迟早要谋反。

如果他要是谋反,还会这样做?

再说了,当时唐朝主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正率领朔方军跟叛军进行激战,而朔方军是安思顺一手打造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是安思顺的马仔,说这支队伍是“安家军”一点也不过分。

假如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内应,朔方军恐怕早就反了。

但是说安思顺是内奸的不是别人,是手握20万重兵的哥舒翰,唐玄宗还能怎样,只能将安思顺与弟安元贞皆被赐死。

不这样做的话,唐玄宗真担心哥舒翰杀个回马枪,到长安造反。

干儿子安禄山都能反,同样是胡人的哥舒翰同样也能造反。

经过此事,唐玄宗对哥舒翰产生疑惧。

让谁去催促哥舒翰?人选非常需要。

这人在朝廷地位要高,这样说话才分量;而且跟哥舒翰关系还要紧密,这样他才不会抗命。

谁最合适?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唐玄宗的大舅哥,当朝宰相;关键是他还是哥舒翰的盟友,两人曾一起对抗安禄山,关系非常铁。

但是没曾想,杨国忠一催促出兵,哥舒翰跟他也翻脸了。

因为哥舒翰知道,安禄山已经在关外经营几个月,出兵没有胜算就是送死。

但是出兵是皇帝的命令,哥舒翰不能抗命,不然就会像之前的大将高仙芝那样,脑袋被皇帝咔嚓了。

怎么办?部下王思礼想了个妙招,借唐太宗之手除掉杨国忠。

安禄山造反的理由据说是因为杨国忠这个外戚干政,杀了他就让安禄山少了一个借口,再继续造反就站不住脚了。

但是哥舒翰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跟造反差不多,皇帝老儿不但不会答应,还可能会把自己宰了。

想来想去,他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但是他也没有向杨国忠透露,更没有向皇帝汇报此事。

但是这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因为皇帝既然对哥舒翰不信任,肯定要在军中安插卧底;杨国忠老奸巨猾,也会在哥舒翰身边安插眼线。

哥舒翰虽然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但是他的沉默已经表明了态度,让杨国忠如临大敌。

“思礼亦劝翰。翰犹豫未发,谋颇露。国忠大骇,入见帝曰:"兵法,安不忘危。大兵在潼关而无后殿,万有一不利,京师危矣。"

意思是说,杨国忠得知哥舒翰对自己有敌意后吓得魂飞魄散,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要有所行动。

他对唐玄宗说:现在形势危急,不能没有预案。

我们要组建一支部队防守国都长安,万一哥舒翰顶不住或者造反了,不至于那么被动。

因为被哥舒翰逼着杀了安思顺兄弟,唐玄宗心里也开始防备,心说哥舒翰要是做安禄山第二,自己的死期马上就到了,因为距离长安太近了。

于是他采纳了杨国忠建议,组建两支队伍,一路由剑南军将李福德率领,在长安布防;一路由杨国忠亲信杜乾运率领,在灞上驻扎。

为了不引起哥舒翰怀疑,声称是为了应对叛军。

于是,就引出了哥舒翰的第二个不当举动。

不当举动二:杀杜乾运

杨国忠和唐玄宗这点小把戏,怎么能瞒得过老江湖哥舒翰?

哥舒翰对此忍无可忍:好你个杨国忠,我把你当朋友,你却把我当贼防?

哥舒翰以开会为名将杨国忠的心腹杜乾运召集到自己的驻地,二话不说给斩首,把人家的队伍也给兼并了。

这样一来,杨国忠傻了。

“国忠愈恐,谓其子曰:‘吾无死所矣!’——杨国忠对儿子说:‘我怕很快要被哥舒翰给杀了’。”

这时候,唐玄宗彻底震怒了。

杜乾运是杨国忠的人不假,但他可是皇帝亲自委任的官员,他的军队就是皇帝的军队,杀他就是造反,等于把刀子架在了皇帝脖子上,这还了得?

如果这时候唐玄宗还没有动杀机,那就真是草包了。

别说他老糊涂了,就是不糊涂,也会这样下决心除掉哥舒翰的。

而直接杀他,恐怕会引起兵变,只能逼着他出战,让他跟叛军死拼,来个驱虎吞狼。

那么,此刻哥舒翰什么心态?

“然翰亦不自安,又谋久不决。”

哥舒翰这时候也非常恐惧,但是他的心情非常矛盾,犹豫不决。

首先他对唐朝还是忠心的,没有下决心造反;其次他真要造反,也没有胜算,他已经在卧床休息很久,军中的事自己很少插手,将领能不能听自己的很难说。

换言之,他对军队的影响有限。这20万大军不是自己的子弟兵;如果说要造反,他们也不见得会听自己指挥。

于是,在唐玄宗的催促下,哥舒翰只能硬着头皮带兵出战。

为什么20万大军如此不堪一击?

一是因为作为主帅的哥舒翰是哭着出去的,自己没有必胜信念,这仗还怎么打?

二是其中有七十里长的狭窄隘道,叛军居高临下采用滚石、木头再加以火攻,哥舒翰大军只有挨打的份。

三是哥舒翰军队内部派系众多,主将王思礼和李承光,谁也不服谁,不能同心协力、统一行动。

哥舒翰被迫出潼关,表面上是军事问题,其实是权力斗争。

可以想象,无论这场战斗是胜是负,哥舒翰的结局都好不到哪。

当他决定跟杨国忠较量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

换言之,唐玄宗只是将他当做棋子,无论失败都会拿他开刀,皇帝绕了他杨国忠也不会放过他。

对此,哥舒翰心知肚明。

因此,当他被俘虏时,马上对安禄山表示要归降,还说愿意去招降李光弼等抵抗的唐军将领。

不过不能怪哥舒翰背叛唐玄宗李隆基,而是李家对不起人家。

一个对大唐忠心耿耿的将领,立了那么多战功,卧病在床也不能安生,还要领兵挂帅。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人家,就应该完全放权。

可实际上哥舒翰却处处受掣肘,被皇帝像贼一样防着,哥舒翰真是太委屈了。

正因如此,哥舒翰虽然被俘后曾经跪在安禄山跟前求饶(后来被处死),但还是被唐朝皇帝追赠太尉,谥号"武愍"。

愍的含义是什么?忧患、痛心。

这说明唐朝皇帝还算有良心,知道哥舒翰这老头死得冤。

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征后果严重,不但害死一员大将,还导致长安失守,自己仓皇逃离。

途中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而且还不得不把皇帝宝座让给太子李亨。

如果不是这样,叛军很难攻到长安,李隆基也不会失去权力和女人。

真像网友说的,好好的一张牌给打烂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毛... 毛主席的错别字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深意 提起伟大领袖毛主席,人们都知道他不仅是卓越的军事家、...
原创 三... 《三国演义》武将排行榜趣谈 民间流传着一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概括了《三国演义》中十大猛将的排名:一...
原创 许... 《三国第一猛将许褚眼中的五大高手排名》 在曹操麾下众多猛将中,许褚堪称当之无愧的第一勇士。这位身经...
原创 关...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傲气在三国时期可谓人尽皆知。这位红脸长髯的猛将,连与自己同属蜀汉阵营、武艺同样...
原创 就... 古人的寒冬求生记:从杜甫的破被到帝王的椒房 说起古代文人的清贫生活,杜甫绝对是个典型代表。这位诗...
原创 希... 希特勒为何在敦刻尔克叫停?揭秘德军胜利中的隐忧 我从小就是个历史迷,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二战中那个令人费...
原创 为... 刘秀:一个身份拧巴的皇帝与他的特殊谥号 在中国历史上,刘秀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记录——他是第一位拥有双...
原创 晚... 这些泛黄的晚清老照片,仿佛打开了时光隧道,让我们得以一窥百年前的社会百态。经过现代技术精心上色处理后...
原创 上... 上方谷之战:若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真能一统天下吗? 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上方谷之战中,诸葛亮精心...
原创 甲... 在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重建历程。很多人以为甲午海战后中国海军就彻底没落了,但历史真...
秦灭六国后,六国君主都是什么下... 秦国崛起与六国覆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周朝众多诸侯国中,秦国最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西北小国。...
原创 福... 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据最新消息,这艘国产新型航母成功完成了三种主力舰载机的电磁弹射...
原创 无... 中东军火市场最近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主角正是土豪沙特阿拉伯。这个石油大国最近干了一件让国际军火商大...
原创 历...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漫长路上,神话传说始终如璀璨星辰般点缀着历史的天空。从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到英雄史诗...
原创 1... 《白娘子在西游记中的实力定位》 在四川青城山的云雾深处,曾有一条修炼了1700余年的白蛇精,她就是民...
原创 8... 明初洪武年间大案:胡惟庸谋反案中的特殊幸存者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一场震惊朝野的...
原创 如... 诸葛亮为何必须北伐?放弃北伐的四大致命后果 三国时期,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却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
原创 他... 三国时期蜀汉有位被低估的谋臣:与庞统齐名的廖立 提起与凤雏庞统齐名的谋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卧龙诸葛...
原创 上... 【中苏债务真相:一段被误解的历史纠葛】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之际,民间盛传苏联逼债的说法。当...
原创 1...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上,一场关于文字变革的思想浪潮悄然兴起。19世纪中后期,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