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寒冬求生记:从杜甫的破被到帝王的椒房
说起古代文人的清贫生活,杜甫绝对是个典型代表。这位诗圣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的窘境令人心酸:上元二年八月,狂风骤至,掀翻了他家茅屋的屋顶。偏偏天公不作美,又下起连绵阴雨,屋内四处漏雨,全家人挤在湿冷的角落里瑟瑟发抖。最令人揪心的是那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那床盖了多年的老被子硬得像铁板,还被睡相不好的孩子踢得七零八落。 这种布衾可不是我们现在盖的棉被。在棉花普及前,穷苦百姓用的都是麻布或葛布缝制的被子,里面塞的也不是柔软保暖的丝絮。汉代《孝子传》里就记载,闵子骞的后母给亲生儿子做的是丝絮填充的绵纩棉袄,给他做的却是塞满干草乱麻的藁枲破袄。这样的被子哪能御寒?难怪八月的秋雨就能让杜甫冻得彻夜难眠。 棉花这个保暖神器直到北宋才在中原地区普及。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盛赞棉花:不麻而布,不茧而絮,既省去了养蚕的辛苦,又比麻布暖和,价格还比丝绸亲民。从此,这种白色黄金逐渐取代了葛麻,成为百姓过冬的救星。 不过在古代,穿衣保暖可是分三六九等的。富贵人家穿的是貂裘狐裘,像李白诗中千金裘、苏轼笔下的锦帽貂裘都是身份象征。而穷苦百姓只能穿羊裘——用山羊皮粗制滥造的破袄,甚至像《淮南子》里写的,连身体都遮不住的短褐。 没有厚衣服怎么办?古人想出了各种土办法: - 唐宋时期,江南百姓会把芦花塞进衣被里 - 用楮树皮沤制纸裘当冬衣 - 穿茅窝子木屐——鞋底垫两寸高的芦花防寒 - 北方人发明了火炕,做饭的余热就能暖和一晚上 帝王将相的取暖方式就更奢侈了。汉代皇宫的温室殿用花椒和泥抹墙(所以叫椒房),挂羊毛壁毯,铺西域地毯。更绝的是火墙设计——在夹层墙里通火道,炭火一烧,整个大殿温暖如春。西晋首富石崇连墙壁都要以椒为泥,可谓古代版地暖。 还有各种精巧的取暖器具: - 瑞炭:进口的无烟炭,一块能烧十天 - 手炉:铜制小暖炉,能藏在袖子里 - 脚炉:扁圆形的暖水袋,苏轼还当礼物送人 - 熏炉:既能取暖又能熏香,李清照最爱 回望古人这些花式取暖法,不得不感叹:生在暖气空调时代的我们,真是幸福得冒泡啊!下次裹着羽绒服抱怨天气冷时,想想杜甫那床冷似铁的破被子,或许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