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洪武年间大案:胡惟庸谋反案中的特殊幸存者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案在南京城爆发。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明太祖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下令缉拿叛党。这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累计有三万余人因此丧命,余波持续数年才逐渐平息。
在这场大清洗中,共有十三位开国功臣受到牵连。名单上既有李善长这样的公爵重臣,也有朱亮祖、郑遇春等战功赫赫的侯爵。按照朱元璋铁腕治国的作风,但凡涉及谋逆大罪,无论昔日功劳多大都难逃一死。但令人意外的是,临江侯陈镛却成为这场风暴中唯一的例外。
朱元璋的治国之道素以严苛著称,对开国戚的约束尤为严厉。永嘉侯朱亮祖就是典型,这位战功累累的将领在地方任职时横行不法,不仅欺压百姓,还构陷番禺县令道同致其冤死。洪武十三年东窗事发后,朱元璋亲自下令将朱亮祖父子鞭笞死。念及其开国功勋,仍以侯爵之礼安葬,保留爵位。然而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案爆发时,已故十余年的朱亮祖仍被追夺爵位,其子朱昱也被处决。
与朱亮祖不同,陈镛案发时仍在世。当时有人直接向朱元璋举报,指证陈镛与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共同勾结胡惟庸谋反。令人费解的是,朱元璋只处决了费聚和唐胜宗,对陈镛仅处以抄家夺爵的惩罚。当抄家官员来到陈府时,一个八岁孩童陈子善挺身质问:我祖父为救皇上身中九箭,为何今日要抄我家?朱元璋闻讯后非但不怒,反而耐心解释:按你父亲所犯,抄家已是皇恩。
这个特殊宽恕的根源,要追溯到陈镛之父陈德的救驾之功。在决定天下归属的鄱阳湖大战中(1363年),朱元璋曾遭遇生死危机。当时战船搁浅,陈友谅大将张定边率军猛攻。陈德以血肉之躯护主,身中九箭仍死战不退,为援军赶到赢得宝贵时间。此战后,陈德更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洪武三年获封临江侯,去世后被迫封杞国公,享定襄美谥。
正是念及这段救命之恩,朱元璋在处置陈镛时网开一面。虽然证据确凿,但仅以抄家夺爵了事,这在动辄株连的胡惟庸案中堪称特例。这段往事不仅展现了朱元璋恩怨分明的性格,更折射出明朝初年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