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有位被低估的谋臣:与庞统齐名的廖立
提起与凤雏庞统齐名的谋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卧龙诸葛亮。但鲜为人知的是,蜀汉还有一位被诸葛亮亲自认证可与庞统比肩的奇才——廖立。这位来自武陵的谋士(字公渊)虽在历史上名声不显,却有着令人惊叹的仕途起点。
早年发迹:
不到三十岁时,廖立就获得刘备破格提拔,从荆州州从事直接升任长沙太守。当时正值刘备入蜀关键时期,诸葛亮留守荆州。据《三国志》记载,孙权使者来访时,诸葛亮曾郑重推荐:庞统、廖立,楚之良才。这句话充分说明,在诸葛亮心中,这位年轻同僚确实具备与庞统相当的才能。
荆州失守事件: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索要荆州未果后,派吕蒙突袭三郡。时任长沙太守的廖立竟选择弃城而逃,直接回到刘备身边。令人意外的是,一向重视军纪的刘备不仅未加责罚,反而改任他为巴郡太守。这段经历为后来廖立的悲剧埋下伏笔——他逐渐形成恃才傲物的性格。
性格悲剧:
廖立始终自认才能仅次于诸葛亮,对职位不满的他,在刘备去世后竟公开批评已故君主。据记载,他曾当着蒋琬等人的面指责:先主不取汉中而争三郡,终为孙权所夺。更激烈的是,他批评关羽恃勇败军,还贬低向朗等朝臣为庸才。这些言论最终被诸葛亮上表弹劾,刘禅将其贬为庶民,流放汶山郡。
历史评价的再思考:
客观来看,廖立的部分批评确有见地。汉中战略地位关键,但当时刘备面临多方压力:新得益州需稳定、孙权紧逼荆州、曹操虎视汉中。从215年曹操取汉中,到219年刘备才最终夺取,可见战局之复杂。而张鲁宁降曹操不降刘备的态度,更说明当时形势非廖立想象的那么简单。
晚景凄凉:
被流放后,廖立带着家人在汶山郡垦荒度日,常悲叹终老蛮荒。虽然后来姜维路过时称赞他意气犹存,但这位曾经的天才谋士最终在郁郁寡欢中离世。他的故事成为三国时代一个关于才华与性格的深刻警示——即使拥有顶尖才智,若不能审时度势、谨言慎行,终究难逃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