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去与留:朝鲜半岛的文字分合录】
漫步在首尔明洞街头,化妆品店玻璃橱窗上美白保湿的汉字标语在霓虹灯下格外醒目,地铁站里的中文标识为游客指引方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一江之隔的平壤街头,从政府大楼到老式民居,清一色的朝鲜文(谚文)占据着所有公共空间,连历史建筑的门匾也难觅汉字踪影。
这对血脉相连的半岛国家,七十年前曾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共同废除汉字,如今却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文字故事:一个在民间悄然复兴汉字,一个在公开抵制与秘密教学中矛盾前行。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文字变革,折射出怎样的文化认同困境?
【分道扬镳:同源异路的文字革命】
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南北双方不约而同掀起了去汉字化浪潮。1948年成为关键转折点——朝鲜政府颁布政令全面废止汉字,试图构建纯粹的民族文化符号;韩国虽通过《韩文专用法》保留括号注汉字的余地,却也正式踏上去汉字化之路。
在平壤,汉字如同被施了消失咒般从公告牌、报刊杂志上集体退场。首尔的情况则更具弹性:中小学取消汉字课程,政府公文禁用汉字,但在丧葬仪式等传统场合,汉字依然顽强存活。法律文书和文学创作领域更离不开汉字支撑,法官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现实——完全依赖表音文字可能导致法律条款产生歧义。
【冰火两重天:教育体系的文字博弈】
平壤的教室里藏着令人意外的场景:小学生们正一笔一划临摹天地人等汉字。朝鲜虽在公共领域抹去汉字痕迹,却要求学生掌握2000个基础汉字,大学生还需追加学习1000字。这种明废暗用的策略,旨在确保国民能解读《李朝实录》等历史文献。
反观韩国,1990年代取消汉字教育后,新一代年轻人面对祖传家谱时如同阅读天书。首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金敏洙曾感叹:我的学生要借助日语译本才能研读《三国史记》。这种文化断层在2018年酿成惨痛教训:因韩文中防水与放水同音,施工方误将15万根高铁枕木浸泡水中,造成巨额损失。
【隐形的纽带:汉字在当代半岛】
尽管政策相左,汉字仍在两国社会肌理中若隐若现。韩国人身份证上的汉字姓名、婚礼红包上的祝百年佳约,朝鲜古籍图书馆里用汉字批注的《金日成选集》,都是抹不去的文化胎记。在首尔钟路区的二手书店,汉字词典总被放在显眼位置;而平壤外文书店的汉语教材区,总有戴团徽的大学生驻足。
面对文字改革带来的文化割裂,南北双方都在调整:韩国部分中小学重启汉字选修课,朝鲜则维持着课堂学汉字,街头用谚文的双轨制。正如高丽大学语言学教授崔相哲所言:汉字如同文化基因,强行切除只会留下更深的伤疤。半岛人民对汉字的复杂情感,本质上是文化认同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