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的深情探望:滕代远的家风故事 1965年的一天,北京的一处简朴院落里,刚刚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滕代远家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刘居英。两人既是战友,又是多年的上下级,情谊深厚。 刘居英此次来京参加院校会议,抵达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专程登门拜访老领导。一见面,两人便紧紧握手,寒暄间满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滕代远关切地询问刘居英的工作近况,而刘居英则笑着祝贺老首长的新职务,还特意关心他的身体健康。 铁道岁月,并肩奋斗
两人的情谊始于解放战争时期。滕代远长期主抓全国铁道工作,而刘居英自1946年起担任哈尔滨铁路局局长,是滕代远麾下的得力干将。在东北的铁道建设中,刘居英表现出色,多次受到滕代远的表扬。后来,刘居英奉命调任哈军工院长,接替陈赓,继续为国防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老友相见,自然少不了叙旧。滕代远的夫人林一热情地张罗饭菜,而两位老战友则坐在客厅里,畅谈往昔的铁道建设岁月,回忆那些艰苦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感慨万千。林一偶尔从厨房探出头来,想加入话题,但见两人聊得热火朝天,便笑着摇摇头,继续忙活去了。 严父之心:不谈儿子的“特殊” 聊着聊着,刘居英察觉到林一的心思,便主动把话题转向滕代远的三儿子滕久明——当时正在哈军工求学的学生。作为家中第一个大学生,滕久明的学业表现自然备受父母关注。 然而,刘居英刚夸赞滕久明在校表现优秀,滕代远便直接摆手打断:“居英,别提他了,别让我们高兴。他就是个普通学生,能好到哪儿去?他的水平我们还不清楚吗?” 刘居英一愣,明白老首长以为他在说客套话,连忙解释:“首长,久明确实表现很好,这是大家公认的,我可没故意说好话哄您开心。” 滕代远却依然摇头,语气坚定:“行了,别搞这些虚的。他能有多优秀?当初报考哈军工时,他担心分数不够,还专门跑到北戴河找我,想让我给你写封信,请你‘高抬贵手’。但我坚决没写!” 刘居英听了,忍不住笑道:“首长,我就知道您不会写这种信!不过,久明考上哈军工后,你们连声招呼都不打,要不是政治部核对信息时告诉我,我都不知道他来报到了。您这做得可不够意思啊!” 滕代远笑了笑,没接话。刘居英继续“抱怨”:“别的学生都有送行的家长,你们倒好,让他一个人来。我这老部下,连这点面子都不给?” 滕代远这才认真说道:“不能给你们添麻烦,更不能让他搞特殊。他能学成什么样,全凭自己。领导干部的子女,绝不能有特权!你平时不仅不能照顾他,还得严格要求他,让他记住——读书是为了服务人民。否则,这大学就白读了,我们这一辈的付出也白费了。” 以身作则:老首长的原则 刘居英深深点头。他太了解滕代远了——这位老首长一生克己奉公,从不谋私。即便在铁道系统共事时,滕代远也总是把工作放在首位,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更让刘居英敬佩的,是滕代远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他曾多次邀请滕代远全家到哈尔滨做客,甚至在信里特意强调:“纯属私人邀请,费用我全包,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但滕代远每次都婉拒,连自己去东北出差时,都尽量不联系刘居英,生怕给对方添麻烦。 正因如此,刘居英格外珍惜每次来京的机会,一定要亲自登门看望老首长。这不仅是对战友的牵挂,更是对滕代远高尚品格的由衷敬重。 结语这顿饭,吃得简单却温暖。两位老战友的谈话里,有回忆,有叮嘱,更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守。滕代远的家风,不仅影响着子女,也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战友。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每一次重温,都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