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的俄罗斯族:一段跨越百年的民族融合史
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有一支独具特色的欧罗巴民族——俄罗斯族。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斯拉夫部落中的罗斯部族,这个名称正是其民族渊源的见证。在历史长河中,这个民族在中国经历了多次称谓变迁:清代因其祖先来自罗斯部族而被称为罗刹;民国时期归化中国的族人获称归化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定名为俄罗斯族,这一命名不仅是对其民族特性的尊重,更是对其成为中国公民的历史认可。
中俄两国的历史纠葛为俄罗斯族的形成埋下伏笔。17世纪中叶,正值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野心勃勃的沙俄帝国开始向东扩张。1643年,沙俄军队首次入侵黑龙江流域,虽然多次被清军击退,但趁着清朝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沙俄还是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当地修筑堡垒,滋扰边境居民。康熙帝忍无可忍,在多次外交斡旋无果后,毅然发动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这场持续多年的拉锯战最终以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告终,虽然清朝取得胜利,却也付出了领土代价。
19世纪中叶,沙俄卷土重来,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东北大片领土。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俄罗斯技术工人、商人和移民涌入中国东北,为后来俄罗斯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真正促使俄罗斯族大规模形成的,是20世纪初俄国的剧变。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临时政府未能稳定局势。同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革命,武装攻占冬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内战期间,战败的白军残部和大批逃避战乱的平民(约20万人)纷纷逃往中国。这些流亡者中,既有前沙俄军官,也有普通百姓,他们在中国东北和上海等地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社区。
1922年底,15艘载满俄罗斯难民的船只抵达上海外滩,这些白俄难民多为沙皇支持者。面对斯塔尔克少将率领的舰队威胁,北洋政府陷入两难:既担心难民涌入引发社会问题,又害怕拒绝会导致军事冲突。经过反复协商,当局最终采取折中方案,仅允许有亲属担保的难民上岸。首批获准登陆的约1000人,但随后更多难民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上海。到1929年,上海的俄罗斯难民已超过万人,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维持生计。
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当中国工人罢工抗议帝国主义暴行时,不少白俄难民趁机填补了工作岗位,生活状况得到暂时改善。然而,作为异乡人,他们始终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抗战胜利后,多数俄罗斯人选择返乡,只有少数人留在中国并取得中国国籍。
如今的中国俄罗斯族,在保持东正教信仰、传统歌舞和饮食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中华文化。他们精通双语,既会说俄语也掌握汉语,在民族服饰、建筑风格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中西融合特色。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俄罗斯族同胞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着祖国的统一与繁荣。他们不仅是中俄友谊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