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重臣张昭的丞相之路为何受阻?
在东吴集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足见张昭在孙吴政权中的重要地位。这位来自徐州的谋士,为躲避中原战乱而举家南迁至扬州定居。因其学识渊博、见识不凡,很快受到小霸王孙策的赏识,被委以长史、抚军中郎将等要职。孙策临终前更是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和周瑜两位重臣,可见对其信任之深。
在东吴政权中,张昭的地位堪比曹操帐下的荀彧。他老成持重,每当孙权率军出征时,总是坐镇后方统筹调度。孙权为表敬重,常尊称张公相称。从公元200年辅佐孙权开始,到236年病逝,张昭为东吴效力长达36年。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却始终未能登上丞相之位,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赤壁之战中的投降派污点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东吴政权面临的最大危机。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东吴朝堂上爆发激烈争论。以周瑜、鲁肃为首的武将主张迎战,而张昭等文官则力主投降。当时张昭向孙权进言:曹操如豺虎般凶猛,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他已占据荆州,收编了刘表的水军,长江天险已与我方共有。以双方实力对比,不如归顺为上策。
这番言论深深刺痛了孙权的自尊心。最终孙权采纳主战派意见,在赤壁大败曹军。虽然东吴转危为安,但张昭的投降言论却成为他政治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即便二十多年后孙权称帝时,仍不忘旧事,当众嘲讽张昭:若当年听张公之言,恐怕朕现在要流落街头乞讨了。
刚直不阿的性格悲剧
张昭虽为文士,却有着铮铮铁骨。他从不阿谀奉承,对孙权的不当行为总是直言进谏。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在讲究权术的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孙权称帝后设立丞相一职,群臣多推举张昭,孙权却以丞相事务繁重,不忍张公为由,改任孙邵为相。孙邵去世后,群臣再次举荐张昭,孙权又以张公性情刚烈,恐难协调众臣为由,改任顾雍为相。
晚年的君臣嫌隙
公元232年,在是否接纳辽东太守公孙渊的问题上,张昭与孙权产生严重分歧。在谏言被拒后,张昭愤而称病不朝。暴怒的孙权竟命人用泥土封堵张府大门,以示永不叙用之意。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孙权狭隘的心胸,也标志着这对君臣关系的彻底破裂。
纵观张昭一生,他的悲剧既源于赤壁之战的政治污点,更因其刚直性格与孙权多疑性格的不可调和。这位为东吴奉献毕生心血的老臣,最终未能获得应有的丞相之位,成为三国时期最令人唏嘘的君臣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