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多面人生
在苏联历史上,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在位)是一位充满争议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曾毫不客气地评价他缺乏主见,容易受人摆布;中国领导人刘少奇也认为他平庸无能,难成大事。这位领导人的执政历程,折射出苏联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
苏联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对中国既有过宝贵援助,也曾带来巨大威胁。人们常常设想,如果安德罗波夫或契尔年科这样有作为的领导人能执政更久,苏联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在苏联民众心中,最受欢迎的始终是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因为他们代表着苏联最强大的时期。
斯大林以铁腕手段推动工业化,带领苏联赢得卫国战争;而勃列日涅夫则通过军事扩张让苏联达到鼎盛,却也埋下解体的祸根。这位执政18年的领导人,即使在中风失能后仍被保留职位,成为苏联政坛的独特现象。
勃列日涅夫的崛起之路颇具戏剧性。这位乌克兰出身的领导人,在卫国战争中崭露头角,战后逐步进入权力核心。1964年,他借助党内对赫鲁晓夫改革的不满,在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中上台。有趣的是,最初他只是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柯西金等人手中。
通过娴熟的政治手腕,勃列日涅夫逐步铲除政敌:先削弱掌握克格勃的谢列平,再排挤柯西金等实权人物,最终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他废除干部轮换制,恢复斯大林时期的终身制,使苏联官僚体系彻底僵化。在其治下,官员们结成利益集团,形成特殊的特权阶层。
军事扩张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鲜明特征。他推动苏联核武库超越美国,打造令西方胆寒的钢铁洪流。1981年的西方-81军演展示了苏联惊人的军事实力。同时,他积极干预他国内政,1968年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1979年入侵阿富汗,将苏联拖入战争泥潭。
在国内,勃列日涅夫以稳定为名停止改革,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但通过默许官僚腐败、维护特权阶层利益,他获得了统治集团的支持。这种利益交换的政治模式,最终导致苏联体制全面僵化,为日后的解体埋下伏笔。
历史给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打上了复杂评语:他让苏联登上权力巅峰,却也亲手为这个红色帝国敲响丧钟。这种矛盾性,正是其执政生涯最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