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福建舰航母传来重磅消息:多款新型舰载机成功完成电磁弹射测试。在公开画面中,歼-35隐形战机、歼-15T改进型舰载机以及空警-600预警机悉数亮相。不过细心的军迷发现,歼-15T依然沿用俄制AL-31F3发动机,而非国产涡扇-10系列,这一细节引发了广泛讨论。
要知道,目前我军主力战机如歼-16、歼-20等都已换装国产涡扇-10系列发动机,为何歼-15T会成为独苗?这要从我国舰载机的发展历程说起。歼-15项目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当时为配合瓦良格号航母改造工程(即后来的辽宁舰),我国在苏-33原型机T-10K-3基础上,结合歼-11B技术展开研发。该机型最初代号为歼-11C,2009年完成首飞,2012年正式列装海军航空兵。
作为我国首款舰载战斗机,歼-15在性能上达到四代半水平,虽优于俄罗斯的苏-33和印度的米格-29K,但与美制F/A-18E/F超级大黄蜂、法制阵风M相比仍存在差距。这种追赶者的定位,反映了当时舰载机研发的现实条件。
选择俄制发动机实属无奈之举。2010年代初期,国产涡扇-10系列尚不成熟,而舰载机发动机需要具备耐盐雾腐蚀、抗高温高湿等特殊要求。为此,我国引进了专为海军优化的AL-31F3发动机(苏-33同款)。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歼-11B、歼-10A等主力机型同样依赖俄制发动机,甚至早期批次的歼-16、歼-20也将其作为过渡选择。
随着2017-2018年涡扇-10B/C的突破性进展,国产发动机开始大规模列装。但令人费解的是,后续研发的歼-15T和歼-15D仍坚持使用俄制动力,对此业内存在两种主流观点:
其一为库存消化说。我国此前采购的AL-31F3库存量较大,直接更换将造成资源浪费。据估算,现有库存可维持生产至2026年前后。
其二为性能优势说。支持者认为AL-31F3的瞬时加速性能优于涡扇-10C,且单一动力系统更利于后勤保障。但这一说法存在明显漏洞:俄罗斯可能随时调整产能,且为单一机型保留俄发保障体系将大幅增加维护成本。
从装备发展规律看,第一种观点更具说服力。参考俄军2024年启动的后勤改革教训,多型号混装确实会降低作战效率。实际上,我军装备体系已开启全面国产化进程:歼-16在2022年后全面换装涡扇-10B,歼-20自2024年起批量更换涡扇-10C(寿命较俄发提升近一倍)。专门为舰载机研发的涡扇-10H已完成测试,其特有的盐雾防护涂层和5秒极速加力性能完全满足舰载需求,预计2026年将实现批量换装。
纵观我军装备发展史,俄制装备正逐步退出舞台:从S-300防空系统到基洛级潜艇,从卡-28直升机到苏-27SK战机,国产替代品已成主流。AL-31系列发动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产品,其使命即将完成。
歼-15T延续使用俄发,是综合考虑库存消化与技术过渡的阶段性选择。待涡扇-10H列装后,我国舰载机将实现动力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这一进程生动诠释了我国航空工业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航空人的智慧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