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9月9日报道,菲律宾驻美大使何塞·曼努埃尔·罗慕尔德兹在华盛顿宣布,菲律宾决定搁置向美国采购20架F-16战机的计划。
这消息一出,不少人疑惑:这不是早在4月就基本敲定了吗?美国国务院当时还发布了批准声明,怎么才过了半年就突然变卦?直到罗慕尔德兹在记者会上直言“55.8亿美元的总价超出财政承受能力”,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核心在于“没钱”。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背后还牵扯到美国长期以来的“保护费”式军售逻辑。换句话说,美国一直要求盟友承担更多防务成本,而菲律宾这次显然“买不起单”。这是否会让美菲关系出现裂痕?
要看菲律宾财政压力有多大,先得翻开它的账本。2025年菲律宾国防预算总额只有49亿美元,这笔钱要负责养活全军、维护装备、进行训练,几乎没有多少余地。而F-16这一单就要55.8亿美元,比全年预算还多出13%以上,硬生生多出6.8亿美元的缺口。
再具体一点,菲律宾空军每年用于采购新装备的预算只有5亿美元左右。要是硬买F-16,等于未来11年的装备采购资金都提前花光了。这样的账本,无论谁坐在财政部的位置上,恐怕都难以下决定。
对比民生支出,更能理解为何国内反对声音强烈。根据菲律宾社会福利与发展部的数据,全国还有300万贫困家庭,每月收入不足100美元。55.8亿美元,刚好够这些家庭整整一年维持基本生活。难怪反对党在预算听证会上举着“要面包,不要战机”的标语,指责政府“用民生换同盟面子”。
问题是,这场财政困境偏偏撞上了美国的军售逻辑。美方给菲律宾报的F-16单机价高达2.79亿美元,而2024年巴林买同款时却没这么贵。《马尼拉公报》直言,美国的定价不是基于装备成本,而是基于“盟友身份”,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保护费”——想要美国的安全承诺,就得多掏钱。
更让菲律宾不满的是,美国在推销军火时只谈防务需求,从不提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结果就是:美国想通过军售赚钱、捆绑菲律宾的战略地位,却忽视菲律宾的支付能力;菲律宾原本想借采购换取安全保障,却发现代价高得无法承受。
类似矛盾并非首次出现。此前菲律宾有意购买美国的“海鹰”直升机,因价格谈不拢,转而向意大利下单。2024年美菲联合军演时,菲律宾也因预算不足,缩减了参演兵力。这些都是早已埋下的“预警信号”。
如今,F-16军购被搁置,美菲关系中的裂痕被进一步放大。如果美国继续抱着特朗普时期的“保护费”思维,不正视菲律宾的财政困境,两国的防务合作恐怕会频频受阻。
毕竟,同盟关系要想长久,必须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如果美国一味索取,把“安全保护”与“高额账单”捆绑,而菲律宾却还要优先保障民生,那么所谓的“安全合作”,迟早会败给现实。
这次F-16计划搁置,也许只是个开始。如果美方不调整政策,未来更多“没钱买单”的事件,可能会让美菲同盟框架名存实亡。双方能否避免走到那一步,值得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