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军仅一年就占领大半个中国,剩下7年却寸土未进,这是为何?
迪丽瓦拉
2025-10-11 00:31:54
0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日军就像开了挂一样,从华北一路打到华中,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这些中国最核心、最精华的城市和地区。当时大半个中国,特别是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几乎都插上了太阳旗。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从1938年底开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剩下的近7年时间里,日军的攻势好像突然踩了急刹车。

虽然局部战斗依然惨烈,但他们再也没能像第一年那样,成片地吞下中国的国土。整个战线基本就僵持住了,日军就像陷入了一片巨大的泥潭,动弹不得。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曾经势如破竹的日军,会在一年后突然“雄风不再”,被死死地拖在中国战场,直到把自己彻底耗死?

日军初期的“速胜”狂飙

要搞明白后来为什么停滞,我们得先看看,最开始日军为啥能那么“猛”。

很多人觉得,是不是当时的中国军队太不堪一击了?这个说法不完全对,但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现实。

当时的日本,跟中国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经是一个完成工业化的现代化强国,它的战争机器已经开足了马力,准备了好几十年。

日本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所谓的“大陆政策”,妄图先占领中国,再称霸亚洲。

为了这一天,他们从武器装备到战术思想,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们的陆军训练有素,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组成的机械化部队,海军和空军更是掌握着绝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反观当时的中国,虽然名义上统一,但实际上还是军阀割据,社会混乱,国力虚弱。

我们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很多武器甚至都不能自己生产。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跟日军比起来,差了好几个档次。

所以,战争一爆发,尤其是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和交通便利的华东地区,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优势被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可以利用铁路和公路快速推进,利用强大的火力优势迅速突破防线。

而中国军队往往只能用血肉之躯去硬抗,打得异常惨烈。

日本当时制定的核心战略是 “速战速决” ,他们狂妄地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

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日军在战争初期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采取了海陆并进、多点开花的闪电攻势,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正是在这种 “降维打击” 般的巨大实力差距和精心策划的战略下,日军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占领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大片国土。

空间换时间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当时的中国确实节节败退,上海丢了,首都南京也丢了。

但就在这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预想的那样崩溃和投降。相反,一种坚韧的战略思想开始成为全民族的共识,那就是持久战。

咱们得说,日本的战略家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用衡量欧洲小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

中国太大了,大到你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占领。

国民政府提出的 “以空间换时间” 和共产党提出的 《论持久战》 思想,核心都是一个意思:我们正面打不过你,那就不跟你硬拼决战。我们利用广阔的国土作为战略纵深,一步步后退,把你从熟悉的沿海平原,拖进我们西部崎岖复杂的山区和丘陵。

最典型的就是淞沪会战。

1937年8月,日军原计划从华北快速南下,但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把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死死地拖在了上海及周边地区。这场战役打了整整三个月,极其惨烈,中国军队付出了伤亡三十多万人的巨大代价。

虽然上海最终失守,但战略意义极其重大。它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迷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到底的决心。,同时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让长江下游的工厂、设备、高校和人才得以紧急向西迁移,为后来的长期抗战保存了元气。

如果说淞沪会战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悲壮实践,那么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则像是给全中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歼灭日军上万人。

就这样,通过一次次惨烈的战斗和战略性的撤退,中国成功地将战争拖入了日本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消耗战和持久战。

日本人虽然占领了我们的城市和交通线,但他们占领不了广大的乡村,更征服不了中国人的心。

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开始尝到苦果了。

泥潭深陷

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的进攻为什么就慢下来了呢?答案很简单:他们“跑不动”了。就像一个短跑选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了一千米,体能自然就耗尽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后勤补给跟不上了。战争打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打后勤。

战线从沿海拉到内陆几千公里,士兵吃的粮食、用的弹药、开车的汽油,全都要从日本本土或者中国沿海港口,辛辛苦苦地运到前线。

中国的地理环境又复杂,铁路公路本来就少,还被不断破坏,这使得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变得异常脆弱和漫长。

尤其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各种游击战、破袭战,让日军的运输队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第二个问题,是兵力严重不足。

中国太大了,日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得留下一部分兵力来看守。占的地方越多,分散的兵力就越多。

到1938年底,日军投入中国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他们再也抽不出足够的机动兵力来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了。

他们占领的只是一个个的点和线,广大农村地区则成了抗日游击队的天下,这让日军如坐针毡。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标志着战争进入转折点的,就是1938年6月到10月的武汉会战。

日军为了攻占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武汉,可以说是倾尽了全力。虽然最终武汉失守,但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武汉会战之后,日本的国力,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兵力,都已经被严重透支。

速战速决已经彻底不可能。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底洞,正在疯狂吞噬着日本的国力。

因此,从武汉会战之后,日本被迫改变了战略,从 “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相持”。

他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继续向西猛攻,而是巩固已占领区,并采取“以战养战”和“以华制华”的策略,企图通过政治诱降和经济掠夺来解决中国问题。

至此,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彻底陷入了自己亲手挖掘的泥潭,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而就在他们苦苦挣扎的时候,国际形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给了他们致命一击。

逆转战局的国际力量

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抗日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成为了压垮日本这头战争怪兽的又一块重要砝码。

在战争初期,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绥靖政策,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际联盟更是软弱无力,根本无法对日本进行有效制裁。中国基本上是在孤军奋战。

但是,随着日本的野心不断膨胀,特别是当他们的侵略行为严重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时,这些国家的态度开始转变了。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起初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从1938年开始,逐渐向中国提供贷款和援助。

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它的战争机器高度依赖从国外进口的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钢铁和橡胶。

从1939年美国宣布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开始,到1940年禁止对日出口航空燃料和废钢铁,再到1941年7月,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并对其实施了全面的石油禁运。

这一招,等于直接掐住了日本的脖子。没有了美国的石油,日本的海军舰队和空军飞机很快就将变成一堆废铁。

被逼到绝境的日本,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南下夺取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资源,为此不惜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了珍珠港。

日本不仅把强大的美国彻底拉进了战争,也使日本陷入了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的绝境。

大量的精锐部队和宝贵资源被调往太平洋,使得它在中国战场上更加力不从心,只能勉强维持战线,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了。

结语

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单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性因素,都是当时大环境下的变化。

很多人说,如果抛开国际层面,中国还能顶多少年?我们的先辈早就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不管多少年,我们始终不会被侵略者征服,只要有一点民族火花存在,那么就可能燃气熊熊烈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绝不让中国如意,特朗普要重返阿... 特朗普最近的英国之行原本是为了谈投资合作,然而他在9月18日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
原创 项... 公元前203年12月,项羽在垓下被韩信的军队围困。韩信不仅在军事上展开攻势,还通过政治手段扰乱项羽军...
原创 基... 回顾朝鲜战争,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并非战争本身的残酷,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重大的决策时刻。若是在...
原创 俄... 最近几天,作者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又一次看到了俄制R73格斗弹和R77中距弹的身影。这就引出了一个耐...
原创 志... 在讨论整编第74师的武器装备时,许多网友将其称为“重装师”,这个称呼也出现在一些专业书籍和文章中。其...
原创 只...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胡汉民出任名义上的主席,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蒋介石。与此同...
重磅!波兰外长与哈里王子突访基... 近日,波兰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和英国哈里王子相继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他们的到访立即成为国际...
原创 许... 1955年,南京军区正式成立,起源于原华东军区,负责东南地区五省一市的军事防务,总部设在南京,因此得...
原创 后... 大唐传奇帝王李隆基的别样人生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玄宗李隆基可谓独树一帜。他既非开国之君,也非亡国...
原创 谈...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先后三次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封了27位藩王。然而,这一举措在历史上被视为...
解放战争中,哪4位国军高级干部... 在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曾感叹过一句话:“天下何人不通共”,从中可以看出那时民心的向背。一开始,国民党...
原创 李... 李自成攻占北京前,崇祯若迁都南京,能否挽救明朝灭亡?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是否应该选择迁都南京,...
原创 清... 时代更迭总是伴随着一系列变革,而这种变化通常从上至下进行。在适应新形势的过程中,虽然这些变化会成为政...
原创 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曾出现过两个非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一个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另一个就是女...
历史上真实的苏妲己:不是红颜祸... 在古装剧里,苏妲己常常被描绘成一个魅惑人心的妖艳女人:她是狐狸精化身,蛊惑纣王,使其荒淫无度,残害忠...
原创 古...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仅塑造了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也折射出...
最憋屈的三件国宝,分别被用来腌... 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里有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讲的是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将这句话放...
原创 诸... 诸葛亮的名字,至今仍家喻户晓,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智勇双全、神机妙算的“神算子”。然而...
原创 中... 提到“金三角”,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毒品、私人武装和毒枭盘踞的阴影。这里曾经让人谈之色变,当地百...
1995年朝鲜第六军团5万人叛... 1995年,朝鲜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叛变事件。驻扎在朝鲜东北部咸镜北道的朝鲜人民军第六军团,约有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