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3》: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迪丽瓦拉
2025-10-11 00:31:51
0

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也有对家人的思念,对平凡幸福的渴望。

文 | 阿布

在历史的长河中,某一个瞬间,某一张照片,可能会突然击中你,让你觉得与过去从未如此接近。就比如,那张著名的照片——1953727,中朝代表与美方代表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它静默无声,却宣告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战走向终点,也为一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赢得了走向未来的入场券。

19537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

这张黑白照片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惨烈悲壮。它不是一场彬彬有礼的会晤,而是在枪林弹雨中一寸一寸的争取,在谈判桌上一次次的交锋中,捍卫得来的。

今年国庆,电影《志愿军》系列的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全国60余座城市举行“万人见证胜利时刻”主题观影活动。

《志愿军:浴血和平》定档国庆

陈凯歌导演用三年三部曲的宏大篇章,为我们描摹了这场“立国之战”的全貌——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解答了“为何而战”的家国逻辑,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呈现了“以战止战”的铁血意志,系列电影迎来最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它不再只是战场的殊死搏杀,更是一场关乎国格、尊严与未来的立体战争。

王砚辉饰彭德怀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志愿军:浴血和平》最独特的,是它首次将“边打边谈”这一复杂的历史阶段,以清晰、紧张且充满张力的双线叙事呈现在大银幕上。

一条线,在开城。

这里没有硝烟,却处处是刀光剑影。我方代表团面对的是世界强国的傲慢与偏见。电影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书山文海”,还原了美方妄6万页错漏百出的文件混淆视听的荒唐一幕。这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对心智与意志的极限考验。

张子枫饰演的翻译李晓,宋佳饰演的队长林月明,她们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国家意志的捍卫者。

张子枫饰翻译李晓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柔中带刚的力量——面对对方的百般刁难与“流氓手段”,她们以绝对的专业、清晰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坚定,寸土不让,寸理必争。

宋佳饰队长林月明

世界军事史上最长的停战谈判,历时747天,158次大会,733次小会。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据理力争,是面对炮击施压时的泰然自若,是捍卫每一寸争议领土时的分毫不差。

谈判桌上的胜利,其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惨烈的战役。

另一条线,在前线战场。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是电影的魂,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谈判桌上僵持的每一分钟,都与前线的炮火紧密相连。

电影海报

上甘岭——当这个名字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回避敌我装备的悬殊差距。美军的“范弗里特弹药量”,约30万发炮弹的密集轰炸,将阵地夷为平地,指挥部的茶缸都在剧烈跳动。敌人的夜视仪,让我们在暗夜中处处受制。那种极致的压迫感,透过银幕扑面而来,让人窒息。

陈飞宇饰孙醒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限环境下,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燃烧到了顶点。朱亚文饰演的吴本正、陈飞宇饰演的孙醒,这些熟悉的面孔再次奔赴战场,他们的眼神里,有疲惫,有伤痛,但更多的是不屈的火焰。电影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志愿军的战术智慧:坑道作战的坚韧与巧妙、暗夜反击的果决与勇猛,以及在金城战役中,我军坦克部队与敌人正面硬撼的钢铁洪流。

当“喀秋莎”火箭炮发出怒吼,火龙划破夜空,精准覆盖敌方阵地时,那一句“该让敌人的杯子跳舞了”,带来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不再只是被动挨打,我们用敌人的方式,给予了更猛烈的还击。这便是底气,也是谈判桌上我方代表团能够挺直腰杆的根本原因。

宏大叙事中的每一个“人”

如果说宏大的战争场面是《志愿军》系列的骨架,那么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就是这部史诗的灵魂与血肉。

相较于前两部,《志愿军:浴血和平》不再聚焦于单一的英雄人物,而是用一幅幅生动的群像,诠释了“最可爱的人”的真正含义——他们是战士,但在之前,他们是儿子、是兄长、是女儿、是朋友。他们心中,都藏着最朴素、最柔软的念想。

翻译李晓,她寻父的执念支撑她在唇枪舌剑的谈判桌上坚守。

军工专家吴本正,他身上背负着对战友张孝恒的承诺,誓要保护好他的弟弟。这份沉甸甸的战友情,让他一次次在炮火中挺身而出,成为了战场上最可靠的守护者。

朱亚文饰吴本正

军事警察姚庆祥(彭昱畅饰),一个鲜活的新面孔。他想拍一张自己穿着军装的照片寄给母亲,让她看看儿子如今的模样。这个小小的愿望,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显得如此珍贵而又奢侈。

彭昱畅饰姚庆祥

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也有对家人的思念,对平凡幸福的渴望。

这些细微而炽热的念想,如同暗夜中的点点星火,汇聚成了燎原之势。对“家”的守护,升华为对“国”的捍卫。电影通过这些小切口,精准地触碰到了我们血脉深处最柔软的家国情感。

战争是冰冷的,但人心是滚烫的。正是这一个个滚烫的灵魂,铸就了那支不可战胜的钢铁之师。

今日之中国,

便是对昨日之牺牲最好的回答

九三胜利日大阅兵刚刚过去,盛世图景令所有中国人为之振奋。如今,我军作战装备的精度和强度都已是世界前沿,再不需要“抵近爆破”;我军的战机和坦克正快速更新迭代,受制于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空前升级的战力,让70余年始终不移的大国底气愈发坚实。

从战场到阅兵场,便是先辈们头顶炮火、脚蹚血海拼杀出的盛世来时路。为尊严誓死不退,为和平奋战到底。

“我们会给50年后21世纪的中国人,留下一张怎样的照片?”这是电影提出的问题。而“最可爱的人”,已然用热血和生命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如今的和平好光景,便是最好的回响,每一个瞬间,都是他们留下的,最好的照片。

7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用“抵近爆破”的方式与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而今天,我们拥有了世界前沿的作战装备,拥有了强大的海陆空三军,我们再也不需要用血肉之躯去填补火力的差距。

和平降临的那一刻,战士们振臂欢呼,阳光洒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那一刻,银幕内外的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导演陈凯歌曾说,这一部将更加聚焦于普通战士群像。这不仅仅是一种创作选择,更是一种历史观的体现。一场伟大的战争,是由无数个无名英雄共同成就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留下名字,没有留下清晰的照片,但他们的功绩,已经融入了我们今日的山河,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和平生活里。

走出影院,城市的霓虹灯璀璨夺目,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祥和。低头看着手机,朋友圈充满了国庆假日的欢乐。这一切,在70多年前,是何等的奢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绝不让中国如意,特朗普要重返阿... 特朗普最近的英国之行原本是为了谈投资合作,然而他在9月18日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
原创 项... 公元前203年12月,项羽在垓下被韩信的军队围困。韩信不仅在军事上展开攻势,还通过政治手段扰乱项羽军...
原创 基... 回顾朝鲜战争,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并非战争本身的残酷,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重大的决策时刻。若是在...
原创 俄... 最近几天,作者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又一次看到了俄制R73格斗弹和R77中距弹的身影。这就引出了一个耐...
原创 志... 在讨论整编第74师的武器装备时,许多网友将其称为“重装师”,这个称呼也出现在一些专业书籍和文章中。其...
原创 只...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胡汉民出任名义上的主席,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蒋介石。与此同...
重磅!波兰外长与哈里王子突访基... 近日,波兰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和英国哈里王子相继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他们的到访立即成为国际...
原创 许... 1955年,南京军区正式成立,起源于原华东军区,负责东南地区五省一市的军事防务,总部设在南京,因此得...
原创 后... 大唐传奇帝王李隆基的别样人生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玄宗李隆基可谓独树一帜。他既非开国之君,也非亡国...
原创 谈...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先后三次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封了27位藩王。然而,这一举措在历史上被视为...
解放战争中,哪4位国军高级干部... 在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曾感叹过一句话:“天下何人不通共”,从中可以看出那时民心的向背。一开始,国民党...
原创 李... 李自成攻占北京前,崇祯若迁都南京,能否挽救明朝灭亡?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是否应该选择迁都南京,...
原创 清... 时代更迭总是伴随着一系列变革,而这种变化通常从上至下进行。在适应新形势的过程中,虽然这些变化会成为政...
原创 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曾出现过两个非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一个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另一个就是女...
历史上真实的苏妲己:不是红颜祸... 在古装剧里,苏妲己常常被描绘成一个魅惑人心的妖艳女人:她是狐狸精化身,蛊惑纣王,使其荒淫无度,残害忠...
原创 古...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仅塑造了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也折射出...
最憋屈的三件国宝,分别被用来腌... 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里有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讲的是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将这句话放...
原创 诸... 诸葛亮的名字,至今仍家喻户晓,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智勇双全、神机妙算的“神算子”。然而...
原创 中... 提到“金三角”,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毒品、私人武装和毒枭盘踞的阴影。这里曾经让人谈之色变,当地百...
1995年朝鲜第六军团5万人叛... 1995年,朝鲜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叛变事件。驻扎在朝鲜东北部咸镜北道的朝鲜人民军第六军团,约有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