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歼-20,这款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自2011年首飞、2018年进入部队以来,一直是中美隐身机比较的话题之一。它采用双发、鸭式布局、内置弹舱等设计,注重降低雷达截面并提高机动性,载弹量和航程也让它在空中对抗中具有竞争力。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5
常被拿来比较的是美国的F-35。F-35以单发、注重传感器融合和信息网联能力著称,设计更偏向多用途和作战网络化,能和其他平台共享目标数据,在联合作战中发挥很大作用。相较之下,歼-20更强调空中优势与长航程的作战表现。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5
3年底到2024年,围绕战机能否承担战术核打击这个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美国方面,F-35A在2024年被正式认证可以携带B61-12战术核炸弹,这让F-35在核威慑能力上增加了一个重要维度。B61-12是对老款B61的改进,具备可调当量和精确制导能力,适合执行战术裂变或低当量打击任务。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
与此同时,中国阵营也有人讨论歼-20是否会承担类似的“空基战术核”角色。2023年有关专家和设计者的公开发言指出,未来战机承担更多任务的可能性存在,但要把常规作战平台改造成核投送平台,需要在结构、航电、弹舱设计、飞行员训练和后勤保障上做大量调整与认证,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制度与安全流程问题。citeturn0search6turn0search1
韩国专家在公开评论中指出,按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歼-20若想在核任务上与F-35相当,还需要做出较大改动,例如加固弹舱、开辟专门的改型、完善导航与制导精度、以及建立相应的训练与保障体系。这样的改造不仅要解决技术适配,还要满足核安全与操作规程的严格要求。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6
注意的是,核能力并非衡量一架战机价值的唯一标准。战术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在用途和影响上完全不同:前者通常当量较小、用于局部战场威慑或打击;后者当量巨大,用于战略级威慑。中国目前的核力量以“三位一体”陆海空核威慑为主,空基核力量传统上由轰炸机担当,新型长航程轰炸机的部署也会影响是否需要把战术核任务分配给战斗机。citeturn0search11
现有比较来看,歼-20在航程、载弹量和空中优势方面有其优势,而F-35在传感器融合、信息共享和多用途作战上更占先机。把核能力作为加分项,确实能让F-35在某些威慑场景中更具可操作性,但歼-20通过与轰-20等平台协同,也有可能在整体战略中发挥重要补位作用。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0
总的来说,韩国专家的提醒反映了现实的短板:在“能否携核”这一点上,公开资料显示两者存在差距,但这并不代表技术无法弥补。把一款战斗机改造成核投送平台涉及复杂的认证、安全与战略考量,既要学习他国经验,也要结合本国的战略需求与部署节奏来决定是否推进。军事技术竞争是长期过程,谁能在技术与制度上双向发力,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