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展示了2017年7月在圆明园遗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现场。这是圆明园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行动,在发掘过程中,部分现场还对游客开放。此次发掘的一个重要发现,让专家们异常激动。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毗邻,是清朝最具知名度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大部分组成,经历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的修建。圆明园总面积约5200亩,其中水面面积就有2100亩。这个宏伟的园林历时150多年才完成,最初由康熙皇帝赠与其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作为私人花园。雍正皇帝对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两年工期,圆明园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并悬挂了康熙皇帝亲自题写的“圆明园”匾额。
关于圆明园名字的含义,雍正曾解释说:“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在雍正皇帝的推动下,圆明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乾隆皇帝继位后,也没有停止扩建工作,除了继续扩建圆明园本身,他还在东侧新建了长春园,并将东南部与绮春园相连。可以说,乾隆时期的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完全是一座宏伟的园林奇迹。
有一位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乾隆年间来到中国,他在书信中详细描述了圆明园的奢华景象。他提到:“园内的建筑由许多独立住宅组成,布局对称且和谐,四周被宽敞的院子、花园和花坛隔开。每一座建筑外观都涂金、油漆,金碧辉煌。室内装饰有中印欧三地最美丽、最珍贵的物品,布局合理且家具讲究。”
圆明园的建设耗费了大量的国家物力,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工匠,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堪称中国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圆明园共有145处大型建筑,还将国内外名胜景点如实复制,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进行疯狂掠夺并纵火焚烧,圆明园的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几乎将这座皇家园林毁于一旦。火灾后,圆明园遗址成为石料的来源地,许多宝贵的建筑材料和艺术品被盗走,圆明园的辉煌从此化为废墟。
据史料记载,在焚烧圆明园前,英法联军统帅额尔金曾在全城张贴告示,声明圆明园将作为对中国“背信弃义”的惩罚,被彻底摧毁。告示还特别强调,只有清帝国政府应为此负责,百姓不必为此担忧。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从1996年起,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超过5万件文物。本次照片中的发掘现场,属于第三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从2013年开始,到2020年结束,堪称圆明园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工作。
那么,既然圆明园已经成为废墟,为什么还要进行考古发掘呢?考古学家解释说,发掘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工艺、材料使用以及原貌,从而为未来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考古成果还将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展示提供基础。
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圆明园首座仿江南园林风格的“如园”遗址,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包括嘉庆皇帝亲笔题写的石刻、粉彩地砖、金砖、葫芦模具等。其中,嘉庆皇帝亲自题字的“御题”石刻下,意外发现了两枚印章,分别刻有“嘉庆御笔之宝”和“夙闻诗礼凛心传”。
最令考古专家激动的发现之一是,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御河内出土了一件铜鎏金象首。这件铜象首制作精美,长鼻、长牙、大耳,工艺考究,造型生动自然。专家推测,这件象首可能是某件皇家国宝的一部分,在被英法联军洗劫时掉入河中,得以幸存下来。这一发现,弥足珍贵,证明了圆明园的艺术瑰宝不止是建筑,还有许多精美的器物。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耻辱的一页,但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得以逐步了解这座失落的园林的辉煌与美丽。希望未来,圆明园能够在现代的保护和修复下,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