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严耀中
出 版 社:中西书局
索 书 号:D691.21/3
馆 藏 地 址:北魏文献馆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奄有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它的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混合形态。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注入一股激流,传统悠久的封建政体因此而显得丰姿多彩。本书从行政、军事、经济、刑法、宗教诸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北魏前期社会及政治制度的特点。
作者严耀中,浙江慈城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唐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史学会理事。发表《魏晋南北朝的“役”与“力”》《东晋南朝地方财政收支述论》《敦煌文书中的“平等大王”和唐宋间的均平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卜筮与儒家》等论文近百篇,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等。
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统治地域来看,北魏都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型皇朝。即使是由汉族建立的历代皇朝,其政治体制也不全然相同,更何况像北魏那样的国家。尤其在北魏前期,我们从历史遗存的信息中,游牧行国政治制度和农业帝国的传统封建制度共存的现象触目可见。从本书以下各章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从中央到地方,包括行政、军事、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与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所习见的迥然有别的结构。这种差异甚至比十六国时的诸少数民族政权还要大得多。诚如宋代叶适在《习学纪言》所言:“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夏,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当然这些结构本身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书名“二重奏”精准地捕捉了全书的核心论点。北魏前期政治史上有着许多新鲜而独特的东西,如六部与八部、内行官、三都、中书学、新民、均田制、都将与幢将等等。这表明北魏前期的政治体制作为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结合物,具有胡汉相糅、合中有分的二元结构,在北魏定都平城的100年间,这种体制使北魏保持着强大并继续扩张,也体现着社会的冲突与发展。
北魏前期的二元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其基于代北地域、人口现实与多源制度继承的必然选择,直至迁都洛阳、全面汉化,这一格局方告终结。其制度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拓跋部落自身的传统官制;二是对汉晋及南朝官制的借鉴;三是十六国胡汉分治等体制的影响。三者交融,使北魏前期的制度呈现多元与反复,如尚书省的几度兴废,正是体制探索与“二重奏”旋律的体现。
北魏王朝作为中古以来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型国家,无疑会在历史上留下长长的投影。由于前期制度更体现少数民族政权的特色,且制约着后期制度的形成,所以更典型,更有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待,直接层面体现在北魏前期政治制度中的某些成分,例如均田制和府兵制,被传统的华夏封建制度所吸收,在后来社会中发挥作用。间接层面是北魏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然而然地会通过大量的史书来借鉴吸收拓跋帝国在制度上的成败经验。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北魏前期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逐渐成为遥远的过去。然仅从政治体制一个侧面,我们在后来也看到了历史几次三番的惊人重复。尽管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此类历史循环难再重演,但北魏前期所蕴含的跨群体共治经验与政治智慧,仍具启示意义。在面对今日新的社会结构与民族关系课题时,这段历史或可为我们提供一种触类旁通的参照与思考。
推文:韩永梅
部门:北魏文献馆
排版:康一凡
校对:高中丽
审核:吕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