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向欧盟出售“战斧”导弹,并最终将其转交给乌克兰的决定,引发了广泛关注。很多人原本认为特朗普不太可能做出这一决定,因此乌克兰一开始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特朗普一向对乌克兰的支持并不积极,然而在这种时刻却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改变。那么,为什么特朗普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我认为,特朗普的决定背后有个人私心,或者说是为了争取诺贝尔和平奖。几天前,我曾经提到,特朗普为了能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急忙推出了“加沙20点和平计划”,并要求以色列与哈马斯接受这一提议。这个举动其实是为了在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面前展现自己的外交成绩,目标是在10月10日的评选中获奖。然而,即使“加沙和平计划”成功解决了复杂的巴以问题,依然可能不足以打动评审委员会。
之所以这样,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可能对特朗普推崇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感到反感,特别是在俄乌冲突这一问题上。毕竟,俄乌战争关系到整个欧洲的安全,而诺贝尔和平奖是由欧洲人,尤其是反俄情绪浓厚的瑞典人设立的。因此,只要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没有改变立场,欧洲国家就很难将这一奖项授予他。更有可能的是,欧洲国家,尤其是瑞典,可能会利用特朗普急于获奖的心理,向他施加压力,要求他在俄乌问题上做出让步,甚至通过私下交易来迫使他作出妥协。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开始认为乌克兰最终会赢得战争,并会收复失地。甚至,他同意提供情报支持,帮助乌克兰打击俄境内的目标。而就在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临近时,特朗普又加码向欧盟出售“战斧”导弹,这种做法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向诺奖评审委员会“行贿”或“买票”。
特朗普的这种变化并非突如其来。自从第二次当选总统以来,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始终偏向俄罗斯,为了这一立场,他甚至不惜得罪美国民众和共和党内部的主流意见,疏远了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然而,特朗普突然决定向欧盟出售“战斧”导弹,这不仅意味着美国与俄罗斯、乌克兰和欧盟的关系有了新的转机,也暗示着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正如我之前所说,特朗普一直在努力争取诺贝尔和平奖。这也是他在过去几个月中频繁参与国际事务的原因之一。今年8月,他还邀请了普京、泽连斯基以及其他欧洲领导人访美,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增强自己获得和平奖的机会。然而,普京的态度并未完全配合特朗普的战略,尽管普京同意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举行峰会,但他拒绝了特朗普关于美俄乌三国元首峰会的提议。这令特朗普非常恼火,并且激化了他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
然而,乌克兰方面不应过于乐观,因为特朗普的决定往往善变且极具功利性。此时,他提供“战斧”导弹的决定,其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贝尔和平奖目标。是否会如期履行这一承诺,仍然取决于10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
虽然“战斧”导弹曾在海湾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如今俄罗斯拥有先进反导系统的情况下,它的威胁性已经大大降低。特别是在乌克兰已经能够自主生产远程导弹的情况下,射程为1600公里的“战斧”导弹的作用,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然而,特朗普的这一决策依然有其战略意义。
特朗普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看到了俄乌冲突的战略性转折点。随着乌克兰逐步反守为攻,并且使用自主研发的远程导弹与无人机打击俄罗斯的炼油厂,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已经出现油料短缺的问题。此时,特朗普的这一决定,不仅能够为乌克兰战争胜利增加一个关键因素,还能在乌克兰即将获胜之际,趁机收获“胜利果实”。这背后反映的正是特朗普善于通过“交易”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有许多人担心乌克兰会利用“战斧”导弹对莫斯科进行大规模轰炸,这可能会导致局势升级。然而,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战斧”导弹的使用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战术体系,包括卫星导航、情报支持以及地面发射平台,还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来操作。因此,乌克兰短期内很难掌握这套系统,并且使用这些导弹进行精准打击也将受到美国方面的严格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实际上是美国进一步介入俄乌冲突的标志。美国可能不会直接攻击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尤其是莫斯科,而可能会选择对俄罗斯的石油设施进行打击。这一方面符合特朗普本人的利益,因为美国石油大亨们也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摧毁俄罗斯的炼油厂,美国能够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并在寒冬来临前使俄罗斯民众承受更大的痛苦,从而激发国内反战情绪。
总的来说,特朗普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的决定,是一次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举措。美方可能希望通过这一举动加速俄乌冲突的决胜局面,并利用冬季这一战略性机会期,最终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