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89年,索额图带领使团前往尼布楚,与沙俄代表进行边界划分谈判。索额图主张将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作为边界,而沙俄则希望以黑龙江为界。
这场谈判背后,各自的利益和目的都不同。清朝希望以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为边界,这样东北地区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广阔的勒拿河以东的地区也能成为天然的防线。而沙俄则想要以黑龙江为界,这样就能在远东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找到可以通向大海的温暖港口。
最终,双方没有完全满足自己的要求,而是各自做出妥协。外兴安岭成了两国之间的分界线。许多人认为这标志着清朝开始割地,但实际上,清朝对外兴安岭以北的地区并没有实际控制,所谓的割让布里亚特人聚居地,并不准确。可以说,清朝在击败沙俄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原本可以争取到的这片土地。而沙俄虽然并不拥有这块土地的合法控制权,但他们看得更长远,意识到在东方找到一个据点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抢占的策略。
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1727年,雍正帝和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将贝加尔湖地区完全划归沙俄。
贝加尔湖地区自古以来就被北方游牧民族控制。唐朝时,贝加尔湖一度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唐朝曾在此设立安北都护府,管理北方的大片领土。但这种统治持续时间较短,后来唐朝将这片地区分给了回纥汗国,回纥与唐朝的关系非常密切,双方合作关系良好。此后,贝加尔湖的控制权基本上又回到游牧民族手中。
元朝时期,贝加尔湖的统治属于元帝国。当时,元朝在这里设立了岭北行省,贝加尔湖被称为“小海”。但随着元朝的灭亡,这片土地与中国的联系逐渐疏远。
到了明朝,清朝建立之前,明朝的势力范围基本局限于长城以内。东北的明朝虽有一定的统治影响,但贝加尔湖地区的控制权依然在蒙古部落手中,特别是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即使清朝初期接管了蒙古草原,但贝加尔湖地区依然冷清,只有少数耐寒民族,如布里亚特人,才愿意在这片寒冷的地方定居。
清朝在经历了与三藩的战争、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等一系列事务后,并未过多关注贝加尔湖地区的拓展,毕竟该地对清朝来说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可以说,贝加尔湖地区在明清时期并没有被真正控制。然而,贝加尔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栖息地,它本不该被沙俄所占据。
相比之下,巴尔喀什湖的历史背景则有所不同。从汉朝开始,巴尔喀什湖地区就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汉武帝时期,汉朝击败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通道。汉宣帝时期,西域各国都臣服于汉朝,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地区成为汉朝的实际控制地。唐朝时期,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继续控制着这片地区。巴尔喀什湖的北岸自此成了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的天然分界线。
但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伊斯兰势力逐渐崛起并对中亚产生了影响。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控制权由此逐渐转移。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将巴尔喀什湖地区分给了他的儿子察合台,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因此,巴尔喀什湖地区并不在元朝的版图内,而是属于察合台汗国的领土。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征服准噶尔汗国,重新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巴尔喀什湖的地区又回到了中国的势力范围。
然而,随着沙俄对这片土地的觊觎,巴尔喀什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沙俄虽未直接侵占,但已悄然开始渗透,1854年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建立了阿拉木图城。到了1864年,沙俄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将这片土地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再次将部分领土割走。
巴尔喀什湖地区与中国的关系紧密,这段历史不可忽视。特别是巴尔喀什湖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人感到惋惜。这片地区包含伊犁河谷、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和阿拉湖等自然奇观,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潜力巨大。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成为独立国家,并将阿拉木图作为首都,这一地区的回归中国的机会便消失了。尽管从实力对比来看,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相比毫无优势,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考虑使得中国未曾采取行动收复失地。实际上,经济发展是那个时期最优先的选择。至今,巴尔喀什湖一带仍然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也让人对这片失去的宝地感到深深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