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爆料称,他们获得了一份美国国防情报局的机密文件,披露了中国大陆正加速扩建商用渡轮舰队的计划,这些渡轮很可能在未来用来支持对台湾的登陆行动。更为惊人的是,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些商船如果发生冲突,可能会成为美军的打击目标,哪怕船上载着平民船员。这一消息引发了台海地区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猜测这是否是美国的心理战,还是确有其事。
这份报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美国国防情报局在今年初为五角大楼准备的评估文件,重点关注中国在台海的军事准备情况。报告指出,从2023年开始,中国计划自建76艘大型商用渡轮,并计划在2026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几乎占到中国整个商用渡轮生产量的三成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渡轮并非普通的民用船只,其中一些的规模接近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精神号”,长约200米,船头的门被加固,可以承载坦克和装甲车。卫星照片显示,这些渡轮的甲板经过改装,可以支持直升机起降,还能搭载数百名士兵和大量车辆。换句话说,这些船是双用途的,平时作为民用交通工具,一旦需要,随时可以转为军事用途。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加紧这一计划?这与登陆台湾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虽然台湾海峡相对较窄,仅130公里,但这里的风大浪急,滩头地势较软,传统的登陆舰难以应对。中国海军虽然已经拥有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等专业舰艇,但数量有限,且只有三艘075型舰艇投入使用,数量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登陆作战的需求。因此,民用船舶成为了一个可行的补充。根据“军民融合”战略,这些商用渡轮平时运输乘客和货物,一旦战争爆发,只需一纸命令便可征用。报告还提到,早在2019年,就有一艘万吨级的渡轮“邦戳岛号”参加过两栖演习。到2022年,30艘商用渡轮已参与解放军的登陆训练,展示了其作为军事运输工具的巨大潜力。
此外,中国还在不断增加其他类型的登陆船只。例如,2025年4月《纽约时报》曾报道,中国南部海岸新建了三艘大型驳船,长度从110米到185米不等,这些船只可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820米长的临时码头,直接从深水区延伸到滩头。这些驳船配备了可伸缩的巨型支腿,类似蜘蛛腿的结构可以稳固地扎入海床,再通过伸展的桥面将坦克等重型装备直接运送上岸。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登陆作战中最难的物流瓶颈,提升了作战的灵活性。
美国为何对此高度关注?报告指出,这些经过改装的商用渡轮一旦投入战争,即视为军事目标。美国军方的印太司令部也在内部文件中提到,按照国际法,如果中国解放军接管了这些船只,它们就不再是民用船舶,而是军事目标。虽然这些船上可能载有平民船员,但美国的逻辑是,在战争中必须优先打击对方的运输能力。毕竟,台湾海峡每年有超过10万艘商船经过,而全球40%的集装箱也都通过这里。如果美军对这些商船采取行动,将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极大冲击。
虽然美国方面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但也并非没有应对策略。美国的反介入能力相当强,东风导弹的射程覆盖了整个西太平洋,2024年的国防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的多层防御系统使得外部干预变得更加困难。从历史来看,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一直未曾停止干预,从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七舰队到现在的军事援助、通过台湾海峡的船只和官员访问,美国始终保持着“以台制华”的策略。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虽然长期以来备战是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马上采取军事行动。北京大学海洋战略中心主任胡波认为,虽然中国在为可能的危机做准备,但美国的这种反应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威胁。他认为,中国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平统一台湾依然是可行的路线。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的詹姆斯·科雷拉也指出,中国正在为可能的统一做准备,但驳船和渡轮只是为物流提供支持,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海战和滩头登陆。
这一局势不仅对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波动。首先,美国可能需要调整军事部署,以应对中国的迅速扩张。2023年的战棋推演显示,中国可能在2026年完成统一,尽管模拟中美台日阵营常常胜多负少,但损失惨重。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17和反舰东风-26D可能成为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渡轮数量的增加可能拉长了登陆的时间窗口,从而使得相关战棋需要重新评估。
经济方面,全球航运市场感受到了压力,股市的波动加剧,船运公司也加大了检查力度。与此同时,国际盟友间的情报共享愈加紧密,五眼联盟的情报合作加强,布鲁塞尔会议上的风险报告也将这一问题列为重点。
最后,专家们普遍认为,和平统一依然是中国的底线,但美国的霸权主义使得局势变得复杂。根据2024年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国的PLA(人民解放军)能够进行小规模的岛屿夺取,但要实现统一台湾仍然需要时间和更多的准备。专家们认为,这些渡轮和驳船虽为重要物流工具,但中国的目标仍然是先赢得海上战斗,再通过这些工具实现对台湾的全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