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是在于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有心之人再起纷争,于是杀了很多的有功之臣。所以,后世对于朱元璋的评价非常有争议,其中“胡惟庸案”,作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有三万余人被杀,影响深远。
其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轶事,有一个大臣提前向朱元璋请了6天的假,朱元璋也准许了,但是到了第7天回京上朝时,朱元璋却将其给杀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周衡,虽然不是非常有名的大臣,却也是堂堂正正通过科举,一步一步走到这个位置的人。 可能会有人好奇了,在古代难道皇帝可以随便杀人吗?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随便杀几个人,还真的就不受约束,不过周衡被杀,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了“胡惟庸案”的影响。在说“胡惟庸案”之前,我们来大概的了解一下,朱元璋对于这些官吏的一些态度。1368年,朱元璋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朱元璋年幼时没有读过什么书,祖祖辈辈都是地主家的佃户,自己也曾靠着帮地主家养牛谋生。所以,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当上皇帝以后,也是想着如何为百姓着想,所以对于官吏这些人本就没有多少好感。
1373年,胡惟庸担任右丞相,并且在1377年升任左丞相,在朝做了七年的丞相。期间,他虽然尽忠尽职,但是却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的排除异己,朱元璋深感丞相专权,对此很是不安。于是想了个办法,借机除掉了胡惟庸,史称“胡惟庸案”。1380年,丞相胡惟庸邀请朱元璋来府邸做客,在前往丞相府邸时,朱元璋以“枉法诬贤”等罪名,将胡惟庸、陈宁等人下狱,并且当天就处死了。没多久,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也被处死,连带着其余的大批有功之臣,三万余人受到牵连被诛杀。
周衡刚入仕途的时候,朱元璋发现他的个性比较的耿直,很多时候能够直言不讳,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虽然,这个人有点才华,但是说话很直接,时常让人难以下台,不过朱元璋还是很容忍此人。“胡惟庸案”事发,大臣们开始变得言行谨慎起来,周衡却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朝堂上的氛围,依旧有什么说什么,朱元璋仍旧能够容忍。那段时间,刚好到了清明节,周衡想要回家扫墓,就向朱元璋请了6天假,不过却因为一些事,到了第7天才来上朝。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迟到一天并不是大事,更算不上死罪,但朱元璋却把周衡给杀了。狭义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是朱元璋在以公报私,虽然朱元璋做了皇帝,但终究还是个普通人,他本来就不太喜欢别人顶撞自己,而周衡又不懂人情世故,死的实在是有点可惜。虽然,朱元璋在“胡惟庸案”这件事上面,做的有些出格,但却为朱允炆继位扫清了障碍,同时为了平衡官员的势力,还特意对科举制进行了一些改进。后世对他的不好的评价,指的是他滥杀功臣,后世对他好的评价是指他除掉了权臣,加强了专制皇权,使得当时的封建王朝得以延续下去。
其实,朱元璋最讨厌的是贪官污吏,并且亲自参与了刑法的撰写,在1385年颁布了《大诰》。广义的分析,当时明初朝政不稳,权臣专政,腐败之风盛行,这个时候只有重典才能遏制住。所以,朱元璋杀周衡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也体现了其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