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终结引发国际格局重大调整。在此之前,美国与苏联尽管意识形态差异显著,却因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而结成作战伙伴。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日本也随之败北,法西斯集团瓦解后,美国与苏联间的分歧迅速浮出水面,成为战后国际事务的核心问题之一。
1947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演说中提及“铁幕”概念,进一步加剧美苏对立。次年,美国联合西方国家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旨在限制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欧集团扩张。
尽管战后初期美国掌握原子弹及战略轰炸机等先进装备,却未对缺乏此类武器的苏联发起进攻,这其中涉及多方面因素。
首先,战后美国实施大规模军队缩减,启动对苏大规模军事行动不符合国内民众意愿,也不利于其盟国发展。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将美国卷入战局。随后,美国军队规模急剧扩大,总兵力从不足100万人增长至超过1000万人。为击败德国与日本,美国制造了26万架飞机、10万多辆坦克、100多艘航母以及数十万门火炮等装备。除自用外,还向中国、苏联、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大量援助。
二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军队总数达1100万人,军事设施分布于亚洲与欧洲多国。按理说,凭借战时积累的基地网络及原子弹优势,美国具备对苏作战能力。
然而,战局结束后,美国立即开始裁减军力。到1950年,常备军仅剩150万人。这种缩减源于多种原因,主要在于战事结束后,民众普遍厌倦冲突。尽管美国政府在意识形态层面对苏联持强烈反对态度,但需顾及国内反战情绪,避免新战争爆发。
这一反战倾向在冷战时期局部冲突中体现明显。例如,越南战争中,美国民众发起多次大规模示威,甚至知名人士如拳王阿里拒绝参战。在公众压力下,尼克松政府最终从越南撤出部队。这反映出战后美国社会对战争的强烈抵触。
此外,对苏开战也不符合美国盟国利益。二战后期,美国部队登陆欧洲,协助清除德国占领下的西欧地区,大部分国家如英国、荷兰等由此成为美国伙伴。法国本土主要由戴高乐领导的部队收复,美国提供辅助。
1948年,美国推动西欧国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针对苏联及东欧的军事联盟。若美国决定对苏动武,这些盟国军队将协同行动。
但此类战争虽在意识形态上可能有益,却有悖于西欧各国实际需求。战后,西欧多国沦为废墟,政府优先处理民众生活保障与就业恢复,推动经济重建。
为加速西欧复兴,1947年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向相关国家提供援助。在计划实施期间,西欧重点投入经济恢复,仅参与有限规模的局部冲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或维护海外领地(如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行动),未将资源转向大规模对外作战。对苏发起全面战争不符合西欧当时的核心利益。
其次,美国虽拥有原子弹及B-29轰炸机,但后者难以穿越苏联领空投放武器。
苏联本土防空体系高度严密,战机难以渗透。二战中,苏联防空部队击落7313架德国飞机。通过战时历练,苏联建成覆盖全国的防空体系,配备5400多架飞机。
1948年,苏联将防空部队提升为独立军种,整合后拥有5300多架战机及16000多门高射炮,形成坚固防护网。
其中,米格-15战机特别针对B-29设计。其装备2门23毫米炮及1门37毫米炮,能有效破坏B-29结构。1951年4月12日局部空战中,苏联第50歼击航空兵师出动60多架米格-15,对抗150多架美军飞机,最终击落20多架B-29而自身无损。若美国B-29试图空袭苏联本土,甚至投放原子弹,将面临苏联防空部队猛烈反击,造成重大损失。
尽管苏联原子弹于1949年才试爆成功,但其经战火考验的防空力量已成为美国轰炸行动的重大障碍。
第三,苏联保有强大常规部队,美国贸然入侵将面临类似德国的失败命运。
战后,苏联军队规模达1200万人,配备10万多门火炮、21000多辆坦克及15000多架飞机。这些部队经苏德战场锤炼,积累丰富作战经验。
特别是坦克及炮兵单位,通过库尔斯克战役、红军十大突击行动、东欧解放及柏林攻克,掌握熟练的机械化作战、兵种协调及城市战斗技能。结合强大防空及预备役、民兵力量,美国若强行进攻,将遭遇正规军、后备部队及民众抵抗,陷入全面防御体系。美国空军也将承受苏联防空打击,付出高昂代价。
因此,尽管美国持有原子弹优势,但苏联强劲的常规军力及国防储备使美国避免贸然发动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