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字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两个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却又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是我们平常用来表达思想的口头交流方式,而文字则是用于记录这些语言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历史远比文字要悠久得多。人类从三百万多年前开始便已能说话,而文字的出现则相对较晚,仅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世界上仍有很多民族只有口头语言,却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字。
中国的56个民族几乎都有各自的语言,但能拥有文字的民族仅有31个。比如,美国的一些印第安部落、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甚至亚马逊丛林和非洲的某些原始部落,都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字。即使在拥有文字的民族中,许多国家的文字系统都曾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等几大古老文明,都早早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周边的民族常常借用它们的文字。特别是中华文明,早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汉字书写系统,而周围的其他民族当时大多数仍处于没有书面文字的状态。随着这些民族文明的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书面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与华夏民族的接触中,他们不断吸收中华文化,并逐步采用汉字或受其影响的文字。
例如,越南、朝鲜和琉球等国家,曾经直接使用汉字来记录他们的语言。除此之外,像古壮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都是在汉字的影响下产生的。最早在公元583年之前,汉字便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当时的新罗王朝为模仿中原的体制,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法律和命令。随着新罗和唐朝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逐渐普及。到公元985年,高丽王朝也开始设立科举制度,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汉字的广泛使用。
然而,朝鲜语与汉语的语言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朝鲜语属于黏着语,具有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这导致长期以来,朝鲜人民在使用汉字时遇到了不少困扰。尤其是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学习汉字非常困难,导致出现了不少“会写字不会读”的情况。为了适应自己的语言需求,朝鲜人开始对汉字进行改造,形成了一种带有朝鲜特色的汉字系统。最早出现在7世纪的新罗时期的“吏读”系统就是这种改造的产物。这种文字虽然看起来像是汉字,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字形和汉字完全不同。
到了1443年,李氏朝鲜的世宗大王创建了“训民正音”,并在1446年正式发布。这种文字系统,今天我们所称的“朝鲜谚文”,其实是一种标音文字,模仿汉字的篆书,包含28个字母。世宗大王创制谚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普通百姓能够更容易地学习书写,同时也希望能够突出朝鲜的文化特色。谚文的确是易学易用,特别是对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底层民众来说。然而,谚文刚发布时,朝鲜的知识分子并不欢迎,许多人担心这会削弱汉字的文化地位,并动摇朝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特别是以崔万理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强烈反对世宗的这一举措。他们认为创建本国的文字是一种“效仿夷狄”的行为,甚至可能带来文化的倒退。对此,世宗回应道:“创建谚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读书识字,而非抛弃汉字。”
实际上,尽管谚文的推广促进了朝鲜普通百姓的识字,但汉字并未完全被废弃。朝鲜王朝的统治阶层依然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而谚文则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拼音系统,帮助更多的人学习。直到20世纪70年代,韩国才开始全面推广韩文教育,正式将谚文定为官方文字。此后,汉字的使用逐渐减少,尤其是在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中。
在越南,汉字的使用历史也十分悠久。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郡县,越南地区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几百年里,越南始终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因此越南的书面语言长期使用汉字。直到公元10世纪,越南脱离中国的直接统治后,虽然继续使用汉字,但逐渐开始推行一种由汉字衍生出的“喃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是为了突出越南的民族特色。然而,喃字的使用并未完全取代汉字,直到15世纪,越南的后黎朝才开始大规模使用喃字,同时与汉字并行使用。
进入近现代后,越南逐步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并在胡志明领导下,开始推广一种基于拉丁字母的越南文字。这一文字体系最早由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德罗于1651年创制。虽然在殖民时期这种文字系统遭遇了本土的汉字和喃字的抵制,但最终还是得以推广。到了越南独立后的扫盲工作中,拉丁字母的越南文显得更加便于普及,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这一转变并非发生在一夜之间。韩国和越南在放弃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地位后,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口语和文化。事实上,汉字在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深深扎根于民众生活。毕竟,二战结束后,这些国家的识字率本来就较低,而汉字、谚文、喃字和拉丁字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文字。
韩国和越南的文字改革,更多的是为了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摆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束缚。近年来,这两个国家的文化界已开始呼吁恢复汉字教学,但这主要是为了历史文化研究,而不是让普通民众重新学习汉字。总的来说,虽然汉字在这两个国家曾经是官方文字,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它的实际影响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