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之所以在马超到达后立刻选择投降,背后有三个关键原因,其中第三个尤为重要。让我们来逐一分析,并看看刘备究竟是如何利用这一时机的。
刘璋投降
刘备经过多年辗转,直到赤壁之战后才迎来了事业的转机,成功占领了荆南四郡,开始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尽管如此,仅凭这四郡之地,刘备依然无法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这一点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已提及。因此,在稳固了荆南的基础后,刘备的目光转向了益州。巧合的是,益州的统治者刘璋此时主动寻求刘备的帮助,希望他能协助防御汉中的张鲁。刘备于是毫不费力地进入了蜀地。
表面上看,刘璋邀请刘备是为了防范张鲁,但实际上,他的真正意图是希望借刘备的力量对抗曹操。刘备当时以仁义著称,刘璋并未料到他会图谋益州。当刘璋的亲信张松勾结刘备一事曝光后,刘备震怒,迅速改变方向,开始进攻成都。尽管刘璋手下兵力雄厚,刘备的军队训练有素,早有与曹操交锋的经验,因此刘璋的军队无法抵挡,屡次败北。
例如,刘备进攻益州时,霍峻驻守葭萌关,面对刘璋派遣的数万大军,霍峻仅有数百守军,却在长达一年之久的对抗中,不仅未被攻破关口,反而击败了刘璋的部队,令其大败而归,足见刘璋军队的差劲。
在刘璋与刘备的交战中,雒城之战是刘璋军队唯一的亮点。刘备围城多月未能攻下,甚至庞统等谋士因长时间攻城而死。此时,刘备不得不调遣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增援,最终才攻破雒城,彻底打开了成都的门户。
尽管如此,刘璋依然未选择投降,而是坚守成都,手中拥有三万精兵,粮草充足,城内的百姓和官员对他忠心耿耿,誓死守城。但当马超的到来令局势急转直下,刘璋决定投降。为什么刘璋坚守了这么久,最后却因马超的出现而选择投降呢?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一、刘璋自信心的丧失
最初,刘璋拥有超过刘备的兵力和坚固的防守基础,因此他对刘备的威胁并不在意。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刘备的军队逐渐强大,刘璋则逐渐失去了优势。很多曾效忠刘璋的将领开始背叛,而忠诚的部队也在与刘备的交锋中败北。尽管刘璋手握强大的防守资源,但他心里已经没有了信心,意识到自己难以抵挡刘备的进攻。更重要的是,刘璋开始放弃抵抗,尽量保全颜面,争取更多的谈判空间。最终,马超的到来成为他投降的导火索。
二、马超的凶名
马超的声名赫赫,刘璋听说他即将到来时,感到极度恐惧。马超以战斗力强、忠孝有加著称,曾令曹操狼狈不堪。尽管如此,历史上马超的形象并非尽如人意。马超无情且残忍,特别是在攻占凉州时,他屠杀了大量无辜百姓,其冷酷无情的形象让人心生畏惧。
对于刘璋而言,马超一旦攻破成都,后果将不堪设想。马超不仅会屠城,还可能对刘璋的家人进行报复。为了保全家族的性命,刘璋选择投降,这是他对局势的无奈之举。
三、刘璋害怕张鲁的报复
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是刘璋对于张鲁的恐惧。马超在攻占凉州后被赶出,投奔了张鲁。然而,马超的行为引起了张鲁的警觉,张鲁对他产生了戒备心。马超为保全自身,最终归顺刘备。然而,刘璋并不知情,看到马超带领大军前来,立刻以为这是张鲁派来的援军。这一误会令刘璋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因为他清楚,一旦成都被攻破,刘备极有可能将他交给张鲁处置,后果将是灭族之灾。
因此,刘璋为了保命,选择了投降,避免了可能的血腥报复。刘备显然了解刘璋的心理,因此在马超到来之前,已经偷偷给他增兵,并故意让刘璋误以为马超是张鲁派来的援军,这种策略迅速奏效,使得刘璋不敢再坚持抵抗。
结语
总的来说,刘璋在马超到达后选择投降,源于三大原因:一是刘璋的信心逐渐崩溃,二是马超的凶名让他心生畏惧,三则是他对张鲁的恐惧,担心投降后可能遭遇的报复。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对张鲁的忌惮,而刘备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巧妙地运用策略,迫使刘璋最终投降。
(本文参考《三国志》《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