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东江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自1981年起设立这一节日,旨在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俗语道得分明。
粮食,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总称。不过,在古人眼里,二者还是两个独立的名词,粮是粮,食是食。《周礼·地官·廪人》载:“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郑玄注曰:“行道曰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米也。”《说文·米部》云:“粮,谷也;糒,干饭也。”《释名·释饮食》云:“干饭,饭而暴干之也。”综合起来看就不难明了:行旅、打仗带的干饭叫粮,居家所吃的饭叫食。《诗·大雅·公刘》有“乃裹餱粮,于橐于囊”句,即是说周人先祖公刘带上干粮、放进口袋,带领周民由邰迁豳。《孟子·梁惠王下》云:“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长途跋涉之前,准备好干粮是必要的前提。
民以食为天。纵观历代有影响的起义军,口号、作为不一,隋末的便以开仓放粮而闻名。《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十三年(617)二月,“李密、翟让等陷兴洛仓”;四月,“李密陷回洛东仓”。九月,“武阳郡丞元宝藏以郡叛归李密,与贼帅李文相攻陷黎阳仓”。《旧唐书·太宗纪》载,李世民则是“取永丰仓以赈穷乏”。隋朝兴建了大量粮仓。《隋书·食货志》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乃“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等;炀帝即位,又于东都洛阳“新置兴洛及回洛仓”。然而隋末在大灾面前,这些粮仓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以洛阳而言,百姓“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而“所在仓库,犹大充爨,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所以,李密拿下兴洛仓后,“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负繦,道路不绝”(《隋书·李密传》)。大业十二年(616),李渊攻入长安,“发永丰仓以赈之,百姓方苏息矣”。除了救一时之急,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李密自号魏公,称元年,开仓以振群盗,众至数十万,河南诸郡相继皆陷焉”,人们纷纷加入了起义队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要打仗,也要先准备粮草,粮草有命脉的意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便可拈出两条。献帝兴平元年(194)春,曹操打吕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馀日”。这时,“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又,建安五年(200)八月,曹操打袁绍,双方在官渡“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这时,袁方谋臣许攸来降,献了一计。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可窥其详:“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闻言大喜,“乃举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尽燔其粮谷”无疑是关键之举。
因此,前人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视。在理论层面,如《孟子·滕文公上》所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管仲还有个著名观点:“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将“则”改成“而”,司马迁洞察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前者不可或缺。在实践层面,典籍中不乏以劝农而闻名的循吏。如西汉龚遂,其迁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又如东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前面提到的公刘,也是致力于耕种,才“于豳斯馆”。《史记·周本纪》对此评价:“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就表明,粮食安全与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道,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之列。粮食安全,以生产来满足需求是一方面,反对浪费是另一方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诗众所周知,实则揭示稼穑艰辛的文字汗牛充栋,今天要多多开掘传统文化。“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类似颜仁郁的这些,同样有振聋发聩之效。